面向“中国制造2025” 富士通助力仪电集团成功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企业内部业务转型与外部市场环境急剧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注1)战略规划,旨在通过ICT创新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推动由大量生产的“制造大国”向注重高品质的“制造强国”的转变。

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10月13日 北京消息:在企业内部业务转型与外部市场环境急剧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注1)战略规划,旨在通过ICT创新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推动由大量生产的“制造大国”向注重高品质的“制造强国”的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富士通株式会社、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通)与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仪电)依托各方在ICT与制造领域的资源优势,携手共同打造了国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为“中国制造2025”添砖加瓦。

作为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所管辖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上海仪电在电子制造行业拥有超过五十年的深厚积淀。为顺应新时代的需求,上海仪电提出了立足高端制造业,同时向“引领信息产业发展,服务智慧城市建设”转型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打造信息服务业和电子制造业融合的新兴产业。

为此,上海仪电联手富士通,针对旗下上海仪电显示材料有限公司的彩色滤光片(CF)工厂启动了智慧工厂示范点的建设。通过对当前业务流程及存在课题的深入理解和评估,富士通为上海仪电量身定制了一套完整的智慧工厂实施方案。在现有的自动化产线和制造执行系统等工厂信息化基础之上,从产品出发,梳理工艺流程、生产线布局和整体生产流程,结合大数据、智能仪表盘、工业物联网等创新数字化技术,帮助上海仪电逐步打造透明可视化的智慧工厂,从而提升其整体制造智能化水平。

本次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从2016年1月份正式启动,计划至2018年分三期实施完成。作为一期项目的具体举措,富士通帮助上海仪电在原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了梳理改进,推进工厂的工业物联网化并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工厂内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业务实时可视化,为将来进一步建成高度智慧工厂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本次项目中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面向“中国制造2025” 富士通助力仪电集团成功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项目范围示意图

·工业物联网(IoTs)建设:利用富士通独有的智能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克服了传统网络无法实现大规模化、传输速度慢以及不稳定等缺点,实现了工厂内电、水、气等能耗数据的低成本、低改造、自动化采集。并通过富士通工业物联网平台对数据进行汇总管理,为能耗改善并实现绿色工厂提供支撑。

·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仓库平台,集中存储、处理、分析工厂整体能耗及生产数据,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实时化处理与分析,为设备故障的预测提供支援。

打造工厂整体效率可视化系统: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导入富士通工厂效率管理智能仪表盘(FUJITSU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lligent Dashboard) ,对生产、能耗、质量、设备、成本等关键KPI进行一体化整合与展示。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生产线状况,高度实现了工厂整体效率的可视化管理。

Ÿ 制定智能工厂成熟度模型与评价标准:根据上海仪电智能制造的定义与目标,从技术、执行、集成三个维度梳理并制定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与评价标准,同时在此次智慧工厂建设项目中进行评估与验证。将具有行业共性的理论与技术固化为标准,为今后实现行业内的推广普及提供理论基础。

面向“中国制造2025” 富士通助力仪电集团成功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工厂中央监控室(CCR),管理者能够通过富士通工厂效率管理智能仪表盘对整体效率进行可视化管理

通过富士通工厂效率管理智能仪表盘将工厂整体的运行情况可视化,工厂管理人员可以在工厂中央监视室对工厂整体生产状况进行把握和管理。现在,项目的第一阶段已经顺利上线并开始运行,并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例如,以往通过报表形式进行数据收集与统计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够完成。通过富士通工厂效率管理智能仪表盘所提供的直观信息,将为今后的生产经营改善提供巨大帮助。

由于本次项目技术的先进性与行业示范作用, 该项目不久前也成功入围了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的《2016 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面向未来,富士通与上海仪电还将继续为推进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双方还将以战略伙伴的关系,将此成功创新模式共同推广至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中去,为“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现而共同努力。

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蔡小庆先生表示:“智能制造是上海仪电高度重视和培育的产业方向,并希望将其纳入集团智慧城市整体的业务架构当中。通过本次示范项目,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与富士通的业务合作,帮助更多企业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并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来源:业界供稿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6

10/13

11:36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