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机构】 至顶科技
【指导专家】 高飞、张翔(特别鸣谢)
【受访嘉宾】 隋志强: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秘书长 原国家科委副处长、科技部火炬中心处长
隋志强,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秘书长,曾担任国家科委副处长、科技部火炬中心处长,科技部创新创业大赛创始人之一。多年来隋志强从事科技成果管理;技术市场信息化工作;有多年从事孵化器管理的经历,有多年从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经历。对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管理、众创空间有深入的研究。
【正文】
ChatGPT4的爆火,将YC公司再一次推到了公众的视野面前。
这似乎是这家公司又一次的成功。
作为目前硅谷的明星孵化器,YC此前已成功孵化出Airbnb、DoorDash、Coinbase、Dropbox等多家知名上市公司。此外,根据YC的公开资料,YC创立至今已投资了3500个创业团队,建立了9000多位创始人的互助社群,被投企业总估值高达一万亿美元,
如此规模的孵化结果,让国内众多科创企业在关注之外思考,中国的孵化器是否可在“独角兽”的成长中发挥出类似的作用,我们的孵化器值得托付吗?
这样的疑问在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秘书长隋志强看来,其实是个“伪命题”,或者说是对中国的孵化器机构不够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毕竟中国孵化器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跨越式的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沿着时代的脉搏演进。
我们的孵化路
说起中国孵化器三十余载历程,我们可以从武汉光谷创业街上,那座咖啡吧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博物馆”说起。这座博物馆里展示着一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策设计到模式创新的变迁史。
在这部变迁史里,武汉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7年,在武汉丁字桥108号一栋四层闲置营房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下称“武汉东创中心”)。
“当时社会各界对孵化器是完全陌生的,连中心创始人去附近高校的告示栏张贴简介时,还被保卫处工作人员以‘扰乱学校教学秩序’之名狠狠地训了一通。”武汉东创中心负责人曾面对镜头趣言道。
但很快,创业者中心成了实实在在的“避风港”,为创业者提供场地、帮办执照,出面担保向银行贷款,投资在孵企业,只有技术没有钱的科技人员有了创业资金。也是从这一刻开始,这粒创新服务的“小火种”在全国燃起了熊熊火焰。
30多年后的今天,东创孵化出一个时代渴望自主创新和经济腾飞的梦想 。这里还在创造很多新“里程碑”:第一个对孵化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建设第一条科技创业街、第一个走出国门建孵化器……30余年里孵化了2000多家科技企业,培育了凯迪电力、三特索道、凡谷电子、楚天激光等一批本土新兴产业企业。
同样振奋人心的故事,也在上海浦东新区“口口相传”。 2003年,年轻的浦软聚集起了一批软件外包、系统集成、信息安全、行业应用等产业细分领域企业,开始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大潮中崭露头角。
10年后,这个长期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在上海的创业圈内赢得了IT领域创新创业“黄埔军校”的美誉。这一年,浦软孵化器也被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如今,经过多年运营管理的浦软孵化器成功孵化出天天果园、洋码头、喜马拉雅、七牛云等本土企业,并荣获“亚洲最佳孵化器”称号。
三十余载光阴,三十余年创新,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中国科技创业孵化器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中国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已经超过1.5万家,是全球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孵化器方面的运营收入达503.54亿元,相比前一年上涨了11.92%,在数量方面,2020年底统计国内企业孵化器已经有5525家,行业增速十分明显,团队规模也有很大提高。
从历史复盘,初期的孵化器是以“二房东”的身份存在,主要为创业者提供物理空间及交流平台。而如今的孵化器,已经成为各类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重要载体。服务、指导在孵企业创新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源、创业源、创税源。
在服务质量方面,近年来孵化器也有了变革性的提升。在孵化器刚出现时,孵化器提供给创业者的只是价格低廉的工位;而如今的孵化器已经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孵化服务。“现在的孵化器,不但能为创业者提供丰富的投融资服务,还举办了对接各类资源的活动;不但能解决在孵企业的一般问题,还能为在孵企业描绘出一幅企业发展路线图。”隋志强如是说。
创新第一步 服务全链路
如果说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创业者的摇篮,那么“中式”孵化器更是贯穿创新、创业、产业、甚至地方经济的全方位服务者。
进入“十四五”,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对孵化器的专业孵化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创新能力看,部分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严密“把守”,让我们无法在全球通用规则下进行正常的交流,面临“卡脖子”的新境况。隋志强认为,“卡脖子”正推动我们迅速从学习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而企业颠覆性的创新可以创造“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如今的颠覆性创新环境下,许多中小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相比大企业而言,它们更具备颠覆性创新力。
“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是很难预料的,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业务更加垂直,灵活,跟踪世界前沿技术的能力较强,其冒险精神和实干精神更浓厚。所以,中小企业更有机会取得颠覆性创新。”隋志强说。
孵化器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温床”,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科技企业。在隋志强看来,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很多都来自于孵化器中的在孵企业,它们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除了对中小企业创新的重点关注与扶持,孵化器还是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工具。
一方面孵化器孵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促进了研究和技术的商品化、市场化;另一方面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地方产业集聚等发展区域经济的重任,特别是为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在博尔玛创新园内,数字化随处可见,“园区大脑”24小时运行这家浙江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已拥有入驻企业80余家,累计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规上企业11家、已授权知识产权300余件。
“去年一年,在孵企业收入约2.5亿元,研发投入820万元,税收340万元,解决就业人数213人,共获各类自主知识产权67项。“博尔玛创新园有关负责人这样说。
见一斑而窥全豹,放眼全国,中国的创业孵化事业已经跑出加速度。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数据,2012—2021年,我国创业孵化载体的总收入实现了从132.3亿元增长至801.76亿元的重大突破,累计毕业企业从4.516万家增加至21.6万家,创业孵化载体内的在孵企业数量由7.0217万家增长至69.8万家。
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创业孵化机构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接近69.8万家,共吸纳就业498.32万人,同比增长3.5%,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50.1万人。按创业主体分类:大学生创业16.5万人,科技人员创业9.6万人,留学生1.8万人。
“孵化体系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层面,在孵化体系的全方位扶持下,解决了20多万孵化器从业人员和500万创业企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孵化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创新源’‘创业源’和‘创税源’。”隋志强如是说。
在高新区,孵化器与配套服务机构是两大具备核心功能的机构。隋志强坦言:“正是通过这样的机构配置,我们力求实现更有效率的生产力输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开发和更成功的创业挑战。”
“ 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孵化器在整个孵化体系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将会帮助更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激发出更多创新创业活力。”隋志强说。
生态化:孵化器的中式关键因子
想要更好的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孵化器就必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生态化的服务。
“全链条、全生态、全方位”的运营服务,能有效解决涵盖企业经营过程中从基础性事务处理到个性化问题的全方位需求,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北京德外一家孵化器企业的负责人这样说:“创业维艰,在这条坎坷的道路上,不能光凭情怀和‘PPT’,需要具体落实到服务中,无法陪伴在创业者身边,那便都是浮云。”
对于全链条服务,隋志强介绍,科技园区内大多都建设有孵化器和加速器。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链条,可源源不断地向科技产业园输送新兴科技企业,提供创新动力。同时,科技产业园则也可通过扩展园区规模或采取“腾笼换鸟”,提升园区产业结构,使园区充满创新活力。
在全生态服务方面,孵化器不仅要提供投资人的投后指导,更要有业务层面的具体指导和服务,这便是服务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隋志强回忆说:“我去过常州的一个街道办的孵化器,占地面积很大,那里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企业人员入驻率很高,基本能达到95%以上,而其中原因并不是靠招商,而是因为这家孵化器有很好的孵化生态和全方位的服务。”
对于孵化器而言,生态与服务建设至关重要。“孵化器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环境,以及生态,制定一套专属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高效增长。”隋志强说。
全生态全方位加持的孵化器,离不开资本市场的这一关键环节,在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市场导向下,孵化器作为企业与资本的纽带,推动“孵化+投资”深度融合,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有效引导机制。
孵化器是为初创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的机构,包括提供办公空间、管理咨询、市场推广、技术支持等。孵化器通过这些服务,帮助初创企业快速成长,提高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一些成功的初创企业,可能会通过股交中心进入资本市场,筹集更多的资金,进一步加速其发展。
一位财经专家表示,孵化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运用手段帮助新创企业促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与股交中心“打配合”,接洽资本市场。
“在资本市场,孵化器与股交中心相辅相成,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股交中心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而孵化器则可以帮助初创企业更好地适应股交中心的运作模式,提高其上市的成功率。”上海一家股交中心负责人这样说。
一个现实例子也发生在上海。2009年以来,上海徐汇区与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各出资3000万元打造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就是旨在通过政银企三方对接,为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免担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综合性融资服务。截止2022年初的一个数字显示,所服务企业已有20余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另有3家被上市公司收购。
孵化器要素“四重奏”
在孵化器的培育下,中国创新企业日渐崛起,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
这些管理团队在变革中成长,在挑战中进步,从最初的单一构成,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专业团队,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投资和管理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特定行业有深入的理解和见解,更加深入地了解创业公司的需求,以便为创业公司提供更精准的定制化服务。
如今,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孵化器管理团队开始利用数据分析来指导决策,提高孵化器的运营效率和成功率。
在隋志强看来,孵化器及其管理团队需要具备几点重要素质。
一是孵化器要有“二重性”。孵化器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社会公益性是孵化器的属性之一,但孵化器是企业,是企业就要盈利,盈利就要有好的商业模式。
二是管理团队需要具备沟通能力。孵化器管理团队需要有效地与各类客户和创业者进行沟通,确保双方及时交流,才能达成最优结果。
三是管理团队需要具备学习能力。管理团队不仅要学习行业领域的知识,还要学习管理知识,打好“行业+管理”这套组合拳,才能更好地服务在孵企业。隋志强认为,想要进一步提升孵化器的服务水平,管理团队就应该努力具备技术经理人的素质,不仅要懂得创业理论、企业管理、投融资、税务、法律和知识产权等知识,还要有市场营销、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背景,这样才能在有效辨识科技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应用场景,帮助在孵企业组建创业团队、寻找市场、构建商业模式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是孵化器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各类渠道。在隋志强看来,许多在孵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渠道的助力下便可迎刃而解。
对于孵化器的管理团队的心理素质,隋志强也十分关心。“作为孵化器的管理团队,首先要对创业者有敬畏之心,孵化器的管理团队不能把自己带入管理者的角色,而要带入服务者的角色。”隋志强语重心长地说。
我国开展创业孵化工作已近“不惑”之年,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孵化不断取得积极成效,从孵化器到众创空间,再到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服务不断深化,创新火炬正向全社会传递,创新发展成果正普惠大众。随着全球各类高端人才加入孵化行业,共建标杆孵化器,吸纳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深度参与,科技创业孵化事业正加速迈进“志存高远向苍穹”的崭新篇章。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代理AI是通用生成式AI一个更专注的替代方案,正在企业逐渐发展崛起,Forrester在今年6月将其评为2025年的顶级新兴技术。
一家每年创造480亿美元收入、却不生产或拥有任何产品的全球企业,是如何将增长提升到新的水平?答案就是,成为一家平台企业。
2024年,许多初创公司和个人开发者投身于其中、拿出自己的模型成果。2025也将成为AI生成内容在商业和消费领域全面爆发的一年。
本文介绍了 Okta 公司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首席安全官 Stephen McDermid 的工作理念。他强调了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以及为所有人提供流畅体验的必要性。McDermid 还讨论了 Okta 的安全策略,包括主动监控、共享责任模式和提高内部安全文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