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视频号原创内容播放量同比提升350%,直播看播规模增长300%;视频号直播商业潜力持续释放,直播带货销售额同比增长超8倍;微信搜一搜月活增长至8亿,搜索量同比增长54%;小程序在景区、酒店、航空等领域应用广泛,小程序数量增长183%......
1月10日,2023微信公开课PRO直播上线,视频号、企业微信、小程序、微信支付、搜一搜、小游戏、微信AI等产品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最新进展公布。同时,来自零售、餐饮、酒旅、出行以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的重磅嘉宾,分享了各自行业的进展,以及对2023年的行业展望。
视频号原子化组件角色深入,内容生态持续丰富
作为微信生态内的原子化内容组件,过去一年,视频号为用户和创作者提供了更加流畅和便捷的体验,短视频+直播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通过持续的产品能力创新和对创作者的不断激励,越来越多不同身份背景的创作者入驻,视频号正在成为内容丰富、多元、共生的平台。
在短视频领域,过去一年,视频号的内容生态日渐繁荣,视频号用户消费时长也正在逐渐接近朋友圈。其中,基于推荐算法的视频播放量同比去年增长超过400%。
在“越来越大的蛋糕”面前,每个创作者都有更多被看到的机会,所有创作者都会有冷启动流量和丰富的变现回报工具。2022年,视频号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视频量同比涨幅均超过100%,万粉及以上的创作者数量增长308%,点赞108w+的爆款内容增长186%。
原创生态是保证平台健康持久发展的基石,2022年,视频号对搬运账号进行了更严格的生态管控,同时上线了原创声明能力以保护原创作者的创作体验,2022年,平台原创内容播放量较去年提升350%。
在直播领域,过去一年,从热点事件到日常资讯沟通,从名人演讲到在线演唱会,从辞旧迎新直播到泛娱乐内容直播,视频号直播已经融入用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到数据,2022年视频号看播规模增长300%,看播时长增长156%;优质开播增长614%,开播时长增加83%。
在这背后,是视频号直播始终秉承“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拿起手机开播展示自己”的理念。在系列“组合拳”下,2022年视频号有收入主播规模增长101%,主播总收入增长447%。未来,视频号直播也将投入50亿流量和更为丰富完善的变现工具和激励政策,帮助认真开播的每一个个体有冷启、有成长、有收入。
在直播带货领域,随着视频号生态的不断完善,视频号直播的商业潜力也持续释放,2022年视频号直播带货规模保持高速增长,销售额同比增长超8倍,平台公域购买转化率提升超过100%,客单价超200元。其中,消费前三大类目被服饰、食品和美妆类目包揽。
视频号团队透露,为了更好支持品牌商家经营,视频号将在近期发布品牌商家激励计划,对入驻视频号小店的品牌商家,提供包括流量冷启、品牌标识、专享服务等在内的各项权益,助力品牌商家经营。视频号也将继续加大对服务商的支持力度,在身份认证、流量激励、运营工具等方面持续重点投入,在流量激励上做到翻番。
Top100餐饮商户近六成开通自营外卖,酒旅、零售、餐饮数字复苏
春江水暖旅人行,数字密码夺先声。疫情三年,酒旅、出行经营遭受危机,从业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企业也在积极突围,在数字化方面,酒旅、出行企业探索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自2020年以来,小程序、企业微信等数字化工具在景区、酒店、航空、旅行社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小程序个数增长达183%。并且,小程序也为行业带来了正向的业绩反馈,尽管遭受疫情冲击,但景区小程序交易额提升136%,航空小程序交易额提升276%。同程旅行通过企业微信累积用户量破一千万,加入同程私域的用户消费频次提升30%以上,带来营收提升50%以上。
餐饮同样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服务好“回头客”,做好数字化,越来越成为餐饮行业的共识。2022年,餐饮行业更注重口碑服务与熟客运营,餐饮行业通过企业微信为顾客提供的服务量同比增长近200%。而餐饮商家通过小程序开展自营外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全国连锁top 100的餐饮商户中,目前已有近六成开通了小程序外卖。与此同时,随着众多餐饮商户加快数字化进程,活跃餐饮小程序数量同比增长40%,交易量同比增长41%。
疫情之下,零售数字化实践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提高企业内外协作效率,强化自营能力、提升私域运营质量成为了零售企业的共识。
例如,小程序云店模式融合打通渠道、门店与用户数字化,B2b帮助商家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与降本增效;同时,品牌商家在小程序搭建自主经营阵地,并提供小程序收银、线上导购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直连。过去一年,家装家居、商场百货、鞋服/运动、免税类小程序交易额均保持47%以上的高速增长。
“疫情之前的2018、2019年,大家说数字化非常多,去年一年反而少了很多,说得少并不代表没有做,恰恰相反,大家把数字化落得非常实。”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常务副秘书长在零售专场圆桌讨论分享到。
例如,2022年,逆势经历高速增长的艾克飞盘,在面对数十倍增长的订单时,用企业微信的在线文档和工厂对接,将过去散落在不同员工电脑中的表格,变成数十人可同时在线编辑、实时更新的在线表格,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应对了订单飞涨带来的考验。
面对已经到来的2023年和零售行业的发展展望,腾讯企业微信行业拓展总经理陆昊则表示,“2023年实体零售行业将迎来稳健的复苏,在这三年中锻炼好数字化内功的企业将会迎来释放巨大能量的机会,尚未数字化的企业也可以尽早进行数字化积蓄迎接复苏的能量”。
新技术打造新服务,数字医院和数字校园转型提速
医疗行业正通过数字化为患者实现更为温暖的诊疗服务,推动着智慧医疗水平提高,全面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每天,医疗机构在企业微信上为用户提供超过2500万次的咨询服务。
重庆120急救中心将生成小程序scheme链接的能力,创造性地用在急救场景中。借助这个能力,重庆120中心接到救助电话后,可以向用户下发短信链接,用户可调起微信进行双向视频,通过视频指导现场进行自救互救,争分夺秒抢救伤者生命。
据介绍,2022年重庆市各区县已经全部覆盖生成小程序scheme链接能力,截至11月30日,收到超1.1万次小程序报警,其中超2000次通过程序scheme链接能力唤起急救视频完成紧急救治。
在智慧教育领域,2022年,教育行业小程序日活用户规模增长110%,结合教育行业需求,小程序已应用在堂学习、考试测验、校园消费、食堂外卖、阅读点读等多个场景。比如,在过去一年中,小程序音视频通话能力在校园场景正式落地,近300所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园里的通话设备,和家长在微信上进行音视频聊天。
2022年4月,国家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新课标》,新课标发布后,微信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等团队,举办了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全球创新挑战赛,将中国原创编程环境小程序与人工智能结合到实际教育教学场景当中,比赛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在基础教育行业,许多教育局和学校都面临着信息化工具和手段相对较少等现状。针对这些情况,企业微信持助力建家校连接,打通了省、地级市、区县、学校到学生和家长完整的通路,让家长在微信端,学校在企业微信端能够完成家校的共育;对于双减后的一系列新规,企业微信通过连接课后服务的课程资源,对线上的课程资源进行补充,高校基于企业微信也可以将职工,学生,家长,校外的上下游企业全部纳入统一连接,高效协同。企业微信的开放能力,也可将新生迎接、校友维护、师生校内办事服务等工作全部迁到企业微信上。
搜一搜月活达8亿,微信生态带来数字生活新体验
作为微信生态的连接器,随着微信生态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日渐丰富,用户已养成在微信里高频搜索的习惯,需求表达也越来越多元化。
1月10日微信公开课PRO直播现场,微信搜一搜公布,截至2022年搜一搜月活用户增长至8亿,搜索量同比增长54%。搜一搜日渐成为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流量增长的新入口。微信搜一搜推出的“数据看板”功能,通过细粒度的数据洞察,助力公众号创作者、小程序开发者等实现精细化运营,让优质内容和服务“更容易被搜得到”。
2022年是微信小游戏诞生的第五年,经历了爆发和沉淀之后,小游戏生态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更多用户带去独特乐趣。在落实合规运营和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上,小游戏团队升级关于“生产力、商业力、创造力”的一系列能力与政策,打造更高效的用户获取和变现循环,助力开发者创造更大价值。
2022年,微信AI团队也在完善微信对话开放平台,联合企业微信,推出企业微信原生“对话机器人”服务,通过和企业微信的原生集成,在客服场景让机器人和人工客服链接的更紧密自然,让企业更高效地服务用户。
随着物联网、IoT的进一步发展,“万物互联”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但在实际发展中,物联网也遇到不少难题,比如要下载单独APP,配网和控制流程较为复杂等。小程序IoT团队,则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现在,一套代码可运行在多种带屏终端上的方案,在车机、音箱、手表等领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硬件直接拨打至微信的体验,也极大提升了通话触达率。
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PRO已经落下帷幕,感谢你的一直“在场”。未来,微信团队也将持续对视频号、小程序、搜一搜、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生态能力进行迭代,助力品牌商家把握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场景与新机遇,也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数字工具体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MD CIO的职能角色早已超越典型的CIO职务,他积极支持内部产品开发,一切交付其他部门的方案都要先经过他的体验和评判。
医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当考虑到AI将如何改变医生的岗位形态(以及获得的薪酬待遇)。再结合专业培训所对应的大量时间投入和跨专业的高门槛,这一点就更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拥有大量数据,有很多事情要做,然后出现了一种有趣的技术——生成式AI,给他们所有人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这个领域正在做着惊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