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腾讯会议应用市场正式上线,面向企业和开发者开放亿级流量入口,通过应用入驻和帐号互通,真正做到“应用打开即用,成果随带随走”, 为用户在会前、会中、会后提供更丰富的音视频互动协作体验。
目前,腾讯会议应用市场首批已上线包括销售易、腾讯电子签、印象笔记、面呗、腾讯问卷、元气桌面、小画桌、ProcessOn、牛客面试、ShowMeBug、wolai笔记等超20款应用,覆盖CRM、签约、面试、效率等领域。
应用市场的上线,是腾讯会议开放策略的又一个实践,由此形成了围绕走出去(开放API/SDK接口)和引进来(应用入驻)、1个入口(应用市场)并行的开放平台能力,同时也让腾讯会议音视频能力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协作沟通场景。
对于用户来说,在会前可以从外部应用一键预约或发起腾讯会议,会中像使用小程序一样打开应用进行编辑、共享,会后还可将会议成果沉淀同步到原应用,让协作不局限于会议本身,极大地丰富了用户在不同场景里的需求和体验。
比如,通过将视频会议紧密地集成到销售流程中,基于腾讯会议开放的API接口,销售人员可以一键在销售易CRM日程中创建腾讯会议,客户收到会议号后可灵活选择客户端、企业微信端、Rooms端、微信小程序等多种方式加入。
基于扩展应用形式,销售人员会中可以在侧边栏查看参会客户的职位信息,定位关键决策人,还能充分利用腾讯会议共享屏幕、互动批注、文件传输等功能为客户进行详细讲解,加速销售转化。会议成果也将清晰记录并自动同步到销售易CRM当中,为企业后续商机跟进、销售行为分析、售后服务等提供参考。
再以签约场景为例,企业在洽谈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应用市场拉起腾讯电子签实现在线签约,加盖电子公章,在会议中就签署一份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提升签约效率。企业既可以使用电子签内置的官方合同模版,也可以自定义上传合同。借助腾讯会议的能力,签署过程可以录音录像。签署后合同自动存档,用户可以在电子签后台进行管理。目前,腾讯电子签服务的用户数已近千万,为各个行业的企业客户建立了契约纽带。
实际上,在开放策略上,自2020年3月起,腾讯会议陆续开放超过200个API接口,通过API与SDK的开放,输出高清稳定的音视频能力,让企业可以定制专属的“腾讯会议”。
基于开放平台的SDK能力,腾讯会议企业版已经服务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贝壳找房、越秀集团等众多优秀的企事业单位,覆盖教育、金融、地产、物流、互联网等千行百业。
应用市场的上线,不仅大幅提高了更多好产品被发现、被应用的机会,对于企业和开发者来说,直接可以触达超过3亿腾讯会议用户。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开放的技术、流量、功能,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让企业和组织的协作更加简单、智能、高效,帮助更多好的应用成长,与伙伴一起构建广阔的协作生态”,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表示。
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云视频会议产品,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开会和协同效率,对内腾讯会议打通企业微信,只需一个会议号即可连接数亿腾讯会议用户和企业微信上1000万家企业和组织。对外持续向业界领先的硬件厂商开放音视频技术、音视频认证,共同打造了“软硬一体”的云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目前,腾讯会议生态合作伙伴已突破100家,前不久腾讯会议还与罗技、MAXHUB、newline、Poly、亿联等硬件厂商发起 “万室如意”计划,该计划基于腾讯会议Rooms“软硬一体”的能力,联合海内外知名硬件厂商和专业集成商,计划3年时间与各行业客户一起共同改造和建设1万间云端如意会议室。
未来,凭借生态的完全开放,应用能力的加强,前沿技术的支撑,腾讯会议将专注做好连接,围绕音视频核心能力,完善更多细分场景的协作体验,与生态伙伴一起共生长。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Meta为Facebook和Instagram推出全新AI翻译工具,可实时将用户生成内容转换为其他语言。该功能在2024年Meta Connect大会上宣布,旨在打破语言壁垒,让视频和短视频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目前支持英语和西班牙语互译,后续将增加更多语言。创作者还可使用AI唇形同步功能,创造无缝的口型匹配效果,并可通过创作者控制面板随时关闭该功能。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