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和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使中国的分析平台市场也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到2023年,在数字化转型这一宏观大趋势和自助式分析(以及增强分析和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共同推动下,分析平台的总体采用率将从35%上升至50%。
Gartner将分析平台定义为以下几个类别:企业报表平台、分析和商业智能平台、AI和数据科学平台、分析和商业智能(ABI)自定义应用、位置智能平台。
中国分析平台市场的营收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6亿美元。Gartner的预测显示,中国分析平台市场到2025年将增长23.38%,几乎是全球市场增长(12.54%)和美国市场增长(11.72%)预期的两倍。除了外部催化剂之外,企业机构日益增加的分析需求,以及数据收集和数据准备解决方案的成熟,使得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亦推动了分析平台市场增长。
图1:中国、美国和全球分析平台市场营收增长预测
中国分析平台市场的发展与数据中台的发展相辅相成
2022年Gartner首席信息官和技术高管调查显示,中国的数据和分析(D&A)领导者将BI和D&A技术作为优先增加投资的领域。数字化业务转型催生了D&A需求,而中国IT基础设施(例如5G和大数据)的发展,则为分析平台的采用提供了充分的数据基础资源。为更好地使用数据并最大化其价值,企业机构正在打造数据中台,用于集成、管理和治理数据,使数据产品化和资产化。通过数据中台,企业机构可应用统一口径的业务衡量指标、识别可复用的数据资产,并将其用于不断增加的分析需求(如图二)。
图2:使用数据中台应对分析需求
随着重心逐渐转移到业务导向型的自助分析,企业报表平台的发展势头放缓
由IT部门部署的企业报表平台在过去20年间不断发展扩张。即使到了现在,市场中的很大一部分企业机构分析类平台支出仍流向了这类平台,但其发展势头已经放缓。
传统的企业报表解决方案通常由IT部门全权规划和实施。传统分析项目的开发流程始于数据打通,之后是原型制作、测试和推广到内部使用。这一流程常因低时效性和缺乏灵活性而饱受批评。随着低代码/无代码技术以及AI/ML能力在分析平台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开始使用由业务主导的自助式分析,为各业务领域订制情境化的洞察。不具备或缺乏相关技术能力的业务分析师和公民数据科学家可使用这些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快速实现数据的业务价值转化。
快速崛起的本土分析平台正在抢占市场
Gartner观察到,在中国分析平台市场中,本土厂商正在迅速抢占外国厂商的市场份额。以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分析和商业智能平台”(之前称为“现代BI平台”)为例:预计到2024年,中国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将达到79%,相当于2200万美元的营收从外国厂商转移到中国厂商。
业务用户影响力快速增长,推动分析平台的价值实现
尽管中国的分析平台市场在过去的20年间不断演进,许多企业机构也在推广分析用例和扩大业务用户群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但多数分析平台仍然难以维持用户群的活跃度并进一步拓展业务场景。因此,如何提高分析平台在业务侧的价值、改善数据使用方式和提升分析效率,成为推动市场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
Gartner预计,未来将出现更多由数据驱动的不同业务单元和IT部门之间的协作。它们将共同推动实践自助式及情境化的洞察,并普及高级的分析应用和洞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Luminary Cloud宣布完成7200万美元B轮融资,专注开发"物理AI"技术。该公司云原生平台可将仿真速度提升100倍,利用物理信息模型实时预测汽车、飞机等产品性能。公司推出针对特定行业的预训练模型,包括与本田合作的汽车设计模型和与Otto航空合作的飞机开发模型。融资由西门子风投领投,将用于扩大研发团队和市场销售。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上海AI实验室推出Dispider系统,首次实现AI视频"边看边聊"能力。通过创新的三分式架构设计,将感知、决策、反应功能独立分离,让AI能像人类一样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实时交流,在StreamingBench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系统,为教育、娱乐、医疗、安防等领域的视频AI应用开启新可能。
伦敦量子动态科技公司宣布交付业界首台采用传统半导体制造工艺的量子计算机。该系统已安装在英国国家量子计算中心,使用标准化300毫米硅晶圆,是首台自旋量子比特计算机。系统采用CMOS技术,占地约三个19英寸服务器机架,具备数据中心友好特性。公司开发的可扩展瓦片架构支持大规模生产,未来可扩展至每个量子处理单元数百万量子比特,为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Atla公司发布Selene Mini,这是一个仅有80亿参数的AI评估模型,却在11个基准测试中全面超越GPT-4o-mini。通过精心的数据筛选和创新训练策略,该模型不仅能准确评判文本质量,还能在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表现出色。研究团队将模型完全开源,为AI评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