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两个层面,其中新冠疫情目前对于全球的不确定性已经逐渐减弱,但是对中国的不确定性还会继续持续。另外就是地缘政治,双碳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在Gartner对于CEO的调研中,“气候问题”已经出现在CEO关注的前十个问题中。
Gartner一直在倡导使用“可组合的业务” (Business Composability)来应对不确定性。业务可组合性被称为“业务元素”,业务元素比业务能力的涵盖要更广,除了可以把业务能力作为一个个模块,还可以把其他业务元素作为模块。
中国有很多企业采用了中台的理念,中台可以被认为是“可组合性”的子集。Gartner副总裁兼分析师陈勇观察到,有1/3的企业把这个动力转换成实际的行动取得了效果;另外1/3的企业转换成了行动后还没有看到效果,可能还在努力当中;最后1/3的企业还没采取行动。
中国数字化程度领先全球
去年Gartner发布的《全球首席信息官议程调查》中,中国有52位CIO参与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到,中国的数字化程度相比全球平均程度稍微领先一些。
中国企业相比全球领先企业在可组合性上还是存在差距。陈勇表示,2021年中国企业相比全球领先企业相差一年到一年半,到2023年差距会缩小到半年左右的水平。
可组合的业务可以分为可组合的思维、可组合的业务架构、可组合的技术三部分。“可组合”程度越高对业务带来的产出就会越多。
在可组合的实践中,中国做的比较好的是有“可适应性的战略”,47%的企业做到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对战略做出响应变化,做的比较差的是“高度信任的文化”。
可组合的业务架构上,中国更多是将业务流程的设计和技术的设计同时进行统筹,但是在多种技能团队融合上有所欠缺。
可组合的技术上,首先,中国使用了一些适合数字化的敏捷方法论,像DevOps;其次,企业通过平台,快速增加和减少应用;最后,使用技术工具帮助协同。
加大数字业务转型投资
Gartner预计2022年全球企业的IT预算是从2008年以来最大的增幅,达到3.6%。中国IT预算达到4.9%,高于全球水平,但是十年来最低的一次。
中国42%的企业已经采纳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23%的企业表示永远不会采用边缘计算技术,13%的企业表示永远不会采纳5G技术,企业采纳技术和企业的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63%的企业会在“数字业务转型”上增加投资;60%的企业会增加BI和数据分析的投资,BI和数据分析也是连续10年最受关注的技术;52%的企业会增加云的投资,今年的比例有所上涨;35%的企业会增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投资,但是相比往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整体看来减少投资最多的是数据中心,达到32%。
未来CIO的挑战主要还在于技术和管理两个维度,陈勇认为,一些企业没有采纳云架构,就会欠缺伸缩性,对于推进数字化是一个挑战,管理上更多的是缺乏相关人才和缺乏创新。
在外部招聘困难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专注于内部人才培养,进行敏捷的培训,学习敏捷的课程,并将学习和工作结合,最后将这些人形成圈子互相交流,进行“社交学习”。
2022年CIO还要重点考虑数字化转型的布局,主要从产品、客户体验、企业内部运营、生态圈四个转型方向投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WorldMem框架,首次让AI拥有真正的长期记忆能力,解决了虚拟世界模拟中的一致性问题。该系统通过记忆银行存储历史场景,并使用智能检索机制,让AI能准确重现之前的场景和事件,即使间隔很长时间。实验显示在Minecraft和真实场景中都表现出色,为游戏、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带来广阔应用前景。
AWS通过升级SageMaker机器学习平台来扩展市场地位,新增观测能力、连接式编码环境和GPU集群性能管理功能。面对谷歌和微软的激烈竞争,AWS专注于为企业提供AI基础设施支撑。SageMaker新功能包括深入洞察模型性能下降原因、为开发者提供更多计算资源控制权,以及支持本地IDE连接部署。这些更新主要源于客户需求,旨在解决AI模型开发中的实际问题。
MTS AI研究团队提出RewardRanker系统,通过重排序模型和迭代自训练显著提升AI代码生成质量。该方法让13.4B参数模型超越33B大模型,在多种编程语言上表现优异,甚至在C++上超越GPT-4。通过引入困难负样本和PPO优化,系统能从多个代码候选中选出最优方案,为AI编程助手的实用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