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七牛云正式对外宣布完成新一轮10亿元人民币融资,牵手阿里集团和云锋基金。
“过程很顺畅,双方确实有一拍即合的感觉。”关于融资的过程,七牛云总裁吕桂华说。
事实上在此之前,参与此轮投资的云锋基金大数据团队关注七牛云,已经有三年时间。
因而,才有在和七牛云团队交流后,包括云锋基金主席虞锋在内的投委会成员以及投资团队,很快就拍板了内部投资决策。
市场数据能说明这是个不错的决策:成立六年来,在竞争激烈的云服务市场,七牛云一直保持着独特的战略敏感和高速度成长,从创立以来保持着每年300%以上的营收增长速度。
从七牛云的市场位置和投资方的背景来看,这轮融资和成立之初经纬创投的A轮投资,以及之后启明创投、宽带资本分别领投的B、C轮融资,甚至去年初,嘉实投资和方广资本领投,张江高科、澳洲电信等跟投的D轮融资都有明显不同。这一轮融资从投资人到融资形式,更像是一次典型的“成长轮”融资。
从我们了解到的确切信息,此次融资并不像有些媒体说的涉及七牛云控制权的变化。我们也看到七牛并没有对外强调投资轮数,以及投资后的重大战略变化。而是对外强调,七牛云的目标和重心都不会改变,融资后将继续强化公司核心产品和加强研发力量,保持“独立发展”;同时强调了投资人的“协同性”,将有效帮助七牛云在新的方向进行扩张。
从过去未来看,七牛云此轮融资后变和不变的分别是什么?我们借此机会,来梳理下七牛云的道路和成长轮。
1、三大核心是驱动轮
(1)大数据基础
产业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拥抱云计算。
一方面,数据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企业也面临信息负荷难题。数据越多,企业自身越力不从心
“怎么才能帮助这些企业把数据有效利用起来,有效降低数据使用成本?”相比占有数据,赋予企业驱动数据的能力,或者说提供企业“数据发动机”,帮助其转型成为数据驱动的企业对他们更为关键。
所以从开始创业,七牛云就选择为客户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一站式的海量数据解决方案。
七牛创始人许式伟坚持这样的观点:“我们坚定地认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就是数据的竞争。相比仅仅是卖一些基础资源给客户,我更希望我们能够利用我们的技术特长帮助客户打造和升级面向数据的技术架构和业务体系。”
为了帮助客户更好的发掘数据价值,七牛云构建起了一站式的海量数据管理产品体系,包括海量存储、数据处理、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网络分发加速、容器云等。而在人工智能等方面七牛云已布局数年,包括视频“鉴黄师”等方面已有了应用,还申请了上海市和国家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对于客户来说,七牛云根据其需求和场景为他们准备好了相应的技术方案,让他们只需要关注于数据和需求本身,而不需要担心海量数据的管理难题。
“我们把很复杂的东西从用户的业务里面抽离出来,让企业更多只关心客户关心的问题,把技术的门槛其实降低了。” 吕桂华说。他进一步解释道: “七牛云的价值就是先解决技术问题,然后用我们的技术积累帮助客户做架构的咨询让它的产品体系更稳定,更快速,这是七牛的价值,也是七牛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2)需求和场景驱动
更进一步解释,如何帮客户跨越“技术壁垒”,解决“数据驱动”难题?
许式伟内外部讲话多次强调,七牛云的方法论就是“深度理解用户”,只有深度理解用户才会知道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伪需求。“我们不断接收用户体验反馈,加以自己的充分思考和独到前瞻,为提高每个产品的体验细节做到极致。”他说。
客户需求驱动本质是场景和智能驱动,作为最具代表性基于数据场景的综合PaaS云平台。七牛云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一种数据的赋能。一方面,七牛云的大数据平台,是集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为一体的 PaaS 平台,对应用户的各种业务场景都能够直接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其实,还是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平台,尤其是在匹配客户场景和公司定位的智能领域,比如机器视觉等方面,将其云化变为行业客户可以分享的解决问题能力。
(3)本质是信任驱动
“从生态链层面,客户本身就有大量数据在我们这边,我们只是帮他们把数据价值提供得更好些,这种自然的延续性是其他单独做大数据的公司所无法比拟的。” 吕桂华说。
从创立开始,七牛云积累了超过七十万的客户,让其自研软件系统经受住了各种严酷使用环境的考验,从稳定性和性能上完全能够支撑绝大多数的行业应用场景。这样,客户越多,数据越多,应用越复杂,七牛的价值就越大。
“密切关注客户需求,用户技术需求大多能够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得到满足。”
“缩短想法到产品和服务的距离,能释放社会创新的力量。”
七牛核心技术团队一直为产业界称道,而对客户需求的满足带来的互动和信任,是更进一步的对于客户需求和场景的理解,是平台数据的不断积累、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更好服务客户和新产品/新市场拓展的基础,这些也都是众多投资人看好七牛的原因。
2、两翼
(1)传统企业走上云端
汇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拥有多年研发、市场认可的一系列产品,随着市场演进,七牛云需要为推动产业变革这个方向做更多的准备和投入。
在吕桂华看来,一方面,从上云用户比例、应用深度和总体支出来看,当前云计算行业本质仍然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另一方面,当更多的传统产业也开始将更多核心应用放在云上时,云计算的前景仍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我觉得云服务的成熟状态应该是没什么人关注,但又无处不在,就像水电煤和互联网这些基础设施,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使用着,但不会经常讨论它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大家应该以更加开放合作的思路把市场尽快做起来,说服更多的企业从观望状态转向拥抱云服务。” 许式伟说。
七牛云开始关注传统的、包括硬件制造实业这样的公司。2016年,在金融,运营商和硬件等传统领域,七牛云都取得不错的成绩。根据吕桂华的判断,云计算早期的定位是服务小微创新企业,强调自助式服务,但这几年里正在快速回归IT本质,中大型甚至超大型企业也已经在拥抱云计算。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正在快速融合,云计算已经步入新的阶段。
这也解释了此轮融资,七牛为什么没有选择单纯财务投资方。 “我们和阿里有很强的协同性,一起可以更高效的推进面向大型传统企业的产业变革。”吕桂华说。“对于想快速拥抱云计算的大型传统客户而言,七牛和阿里可以协同提供非常完整的支撑能力。”而云锋基金的品牌,投后管理的优势,相关被投企业的资源整合以及投资人的客户资源,也一定会帮助七牛云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
(2)细分市场的能力“专注”
2016年中国云服务市场规模513.6亿,预计2017年市场份额将达到698亿。
近三年来,云服务年复合增长率已超过了32%。
市场前景广阔,但就此次融资完成后的发展思路,许式伟表示,七牛云将延续“审慎专注”的传统:“除了继续强化对象存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产品的竞争优势,我们接下去还会继续加大面向行业的服务能力。”
牧童大卫用“抛石索”打败了歌利亚巨人。
吕桂华也认为,这个市场会有巨头,但更需要各有所长的专业细分厂商。“关键是能够在自己的特长领域,具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此轮融资后,七牛将更加集中精力,聚焦技术和产品。“我们会稍微弱化一些资源供应商的角色,而更加突出我们的技术提供商的角色,从而更加扬长避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好事情。” 吕桂华对记者说。
吕桂华提出,未来七牛云要做的事情不是做更多的产品,而是克制自己的产品线扩张欲望,把有限数量的产品做深做透,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关键是保持特色和竞争优势。强化自己的核心优势,形成所在细分行业的稳定领先地位。并构建对应的护城河业务体系。”他说。
3、七牛云的企业成长论
传统企业拥抱云端,转型产业互联网,七牛云要提供企业数据发动机,赋能企业创新。
作为多年的行业探索者,布道者和催化剂。随着IT领域持续革新,用户需求不断升级,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生存和成长起来,对七牛云来说,对未来的惟一的把控能力,只能是跟着一道进化和学习。
“在技术和产品积累的基础上,抢实体经济产业变革支撑者角色的市场领先地位。”
“实现数据的赋能和效率的最大化。有效提取数据的价值,让用户更好地使用数据。”
“当好若干行业/细分市场的解决方案领头羊,成为实体经济产业升级的坚定支撑者,未来商业文明的基石。” 吕桂华说。这些都是七牛云要进化和努力的目标。
“这个庞大的市场仍然处于格局未定的动荡期,如何获取和服务更多的优质客户仍然会是我们下阶段第一优先级的任务。七牛依然会保持自己的技术特色和市场嗅觉,灵活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 许式伟表示。
巴菲特说:“投资就像打棒球,盯着球场,而不是盯着记分牌。”
“做企业没有成功这种说法,重要的是持续成长能力。” 许式伟这样阐释七牛的目标。
鉴于七牛云技术、产品的独立性和多年积累,像有一些媒体猜测的,此轮融资后七牛云的控制权以及产品或业务方向,是不是会马上转移?甚至会不会出现被“吞并”的可能?从当前来看,这样一种预判还为时过早。
从所有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到,云计算行业巨大的成长性和同样巨大的不确定性,七牛在技术、产品和客户的核心能力,以及与合作伙伴的明显互补性,都让我们更倾向认为:目前来说“协同性”,共同成长和持续成长能力,对七牛和投资人可能都更重要,对其共同服务的客户来说则更为关键,不变的价值要远远地超越突变的代价。对合并或者控制权转移的担心,目前似乎大可不必。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即刻报名参加2024 AI创新者大会暨PEC·提示工程峰会,与百位AI创新者一起围观“AI企业”如何解“企业AI”落地难题。
即刻报名参加2024 AI创新者大会暨PEC·提示工程峰会,与百位AI创新者一起预见“AI超级个体”。
即刻报名参加2024 AI创新者大会暨PEC·提示工程峰会,与百位AI创新者现场“预见2025”。
戴尔负责边缘计算、战略和执行的高级副总裁Gil Shneorson对CRN表示:“因此,我们已经开始着手有效创建边缘云的工作。”“它仍然是唯一一款能将所有一切结合在一起的边缘运营软件。目前还没有其他类似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