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5月03日 北京消息:你既不是来卖货的,也不是来买我们的,居然是来提供核心技术服务的。你确定自己来自中国吗?”这是一个略显幽默的玩笑,从中却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科技,正在逐步改变海外对中国的印象。
近日,腾讯云在美国硅谷开放数据中心的举动,再次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华尔街日报》撰文表示,当美国云服务商在中国遭遇阻力之时,腾讯云却在海外进展迅速。结合此前《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国会议员呼吁允许美国企业“无限制地进入云计算市场”的相关新闻,可见云计算的国际竞争也愈发白热化,而来自中国的云计算势力正越来越多地产生国际影响力。
“后起之秀”腾讯云,如今已将步伐迈进美国
4月底,腾讯云宣布在硅谷开放在美国的第一个数据中心,将云计算服务扩展至美国,成为继阿里云之后第二个在美国科技核心开放数据中心的中国企业。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云服务的领军者,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两位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都来自美国,此外还有谷歌、Salesforce、Oracle(甲骨文)等重磅玩家。在云计算领域属于“后起之秀”的腾讯云,如今也将步伐迈进美国,也难怪《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倍加关注。
在《华尔街日报》看来,腾讯云正在借助中国快速增长的出海企业迅速推进全球布局。除了美国硅谷外,腾讯云还将在今年开放法兰克福、莫斯科、孟买和首尔的4个数据中心,加上此前的香港、多伦多、新加坡以及国内的数据中心,腾讯云在全球布局服务节点已达29个。
腾讯云如此快的扩张脚步,让《华尔街日报》不得不重新审视来自中国的云计算力量。在惊叹腾讯云布局之快的同时,《华尔街日报》还谈到了美国云服务商在中国的困局。由于中国政府要求海外云服务商组建合资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一些美国企业担心这会导致知识产权的流失,而且中国近年来对数据的监控更加严格,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波出海大军来临,中国云计算处于时代风口
《华尔街日报》或许不了解的是,目前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正在飞速发展,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年均增长率已超过30%。工信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认为,除规模迅速扩大外,中国云计算的许多关键性技术也取得突破,已进入了应用迅速普及阶段。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云计算促进了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从而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云计算的飞速发展,加上“第二波”出海大军的来临,让中国云计算处于时代的风口。运营商世界网3月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云服务及云存储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云服务领域,游戏、电商、金融、视频、手机企业使用量排名前五。在腾讯云副总裁曾佳欣看来,继第一波中国制造业出海热之后,互联网、游戏、金融、视频等强互联网属性的企业成为第二波出海大军,这波热潮快速将中国云计算推向全球市场。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腾讯云“出海”也成为必然的选择。
有出海需求的国内企业、海外入华企业和拓展全球业务的海外企业,是腾讯云海外业务的主要增长源。业内人士分析,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海外客户,选择云平台主要关注服务响应速度、节点布局、安全实力、跨域网络以及解决方案等整体实力。
亚洲云计算迅速崛起,生态赋能愈显关键
根据3月公布的腾讯第四季度财报,腾讯其他业务的收入同比增289%,该项增长主要得益于腾讯的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从全年来看,腾讯云在游戏及视频行业已成为明确的行业领导者,这部分业务离不开腾讯云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依托腾讯18年海量互联网业务服务能力打造的腾讯云,还在全面开放以物联网、深度学习平台、LBS、黑石物理服务器、数智方略平台、智能语音等为代表的服务能力,形成全产业链赋能。
如果站在全球格局的高度来看,会发现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云计算新兴国家高速增长,正在逐步挤压海外云服务商的市场空间。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16年)》显示,美国仍占据全球56.5%的市场份额,增速高达19.4%,不过欧洲放缓明显,以英国、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占据21%的市场份额,但2015年增速仅4.2%。与此同时,亚洲云计算市场全球占比12%,保持快速增长,中国市场全球占比已由2012年的3.7%上升到5%。这也应和了阿里云、腾讯云等中国云服务商在全球的扩张,中国云力量将在世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云计算从互联网市场向企业市场拓展,应用开发、集成、咨询、培训等配套环节也越来越重要,丰富业务种类、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生态体系成为云服务商们竞争的焦点。比如亚马逊AWS,除了50多种基本服务外,还有2300多种第三方应用,每年更新特性超过500个。如何在云计算领域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实现更丰富的生态价值,或许是阿里云、腾讯云在出海之余需要思考的问题。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数字孪生技术正在改变网络安全防御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这种实时学习演进的虚拟副本让安全团队能够在威胁发生前预见攻击。组织可以在数字孪生环境中预演明日的攻击,将防御从事后反应转变为事前排演。通过动态更新的IT生态系统副本,团队可在真实条件下压力测试防御体系,模拟零日漏洞攻击并制定应对策略,从根本上重塑网络安全实践方式。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上海AI实验室推出Dispider系统,首次实现AI视频"边看边聊"能力。通过创新的三分式架构设计,将感知、决策、反应功能独立分离,让AI能像人类一样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实时交流,在StreamingBench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系统,为教育、娱乐、医疗、安防等领域的视频AI应用开启新可能。
Linux内核开发面临动荡时期,Rust语言引入引发摩擦,多名核心开发者相继离职。文章介绍了三个有趣的替代方案:Managarm是基于微内核的操作系统,支持运行Linux软件;Asterinas采用Rust语言开发,使用新型framekernel架构实现内核隔离;Xous同样基于Rust和微内核设计,已有实际硬件产品Precursor发布。这些项目证明了除Linux之外,还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操作系统研发工作正在进行。
Atla公司发布Selene Mini,这是一个仅有80亿参数的AI评估模型,却在11个基准测试中全面超越GPT-4o-mini。通过精心的数据筛选和创新训练策略,该模型不仅能准确评判文本质量,还能在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表现出色。研究团队将模型完全开源,为AI评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