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C2017最受关注的一个重点无疑是5G技术,这项技术或许不用等到2020年了,眼下运营商、芯片企业、通信设备企业都在积极加入竞争,它们或许会推动这项技术在未来两年内商用。
运营商急于推动
美国运营商Verizon宣布今年内就在美国11个城市提供5G服务,它如此急于推出是因为在4G商用的时候尝到的甜头。
当时的3G技术HSPA已拥有与LTE早期的速度,因此运营HSPA的AT&T并不急于推出LTE网络,而Verizon的CDMA2000技术无法与HSPA相比,无奈之下Verizon率先开建LTE网络应对AT&T的竞争,结果AT&T很快就发现自己的HSPA技术无法与LTE竞争,一年之后即宣布开建自己的LTE网络。
中国的几大运营商如今也遭遇了类似的竞争境况。中国移动在4G时代因为拥有先发优势,它的TD-LTE网络先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LTE-FDD一年建设,加上拥有资金优势,一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张覆盖率接近GSM的4G网络,截止2016年这三家运营商的4G用户数分别为5.35亿、1.22亿、1.046亿,中国移动以绝对优势领先。
中国电信为了改变这种竞争劣势,正在积极推进5G网络的测试,最快在4月份,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将在其服务区域内部署5G基站600多个。
中国移动虽然4G网络拥有领先的网络覆盖优势,不过TD-LTE的技术不如联通和电信的LTE-FDD,因此它也在快速推进5G网络测试,今年将选取4~5个城市在每个城市大约建7个站点做系统验证,但是在中国电信的刺激下恐怕会加快这种进度。
电信设备商的竞争
爱立信曾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不过在被华为击败后这几年的业绩不太好,它正在将希望放在5G上,希望推动5G的发展为自己找到发展空间,它拥有5G技术优势。
爱立信是欧洲5G标准的领导者,正竭力推动沿着LTE-FDD演进到5G以确保自己5G标准上拥有主导优势,同时与它结盟的思科也受到华为的挑战,两家都希望竭力压制华为的挑战,当然希望推动5G的发展。
华为作为最大的电信设备商也不甘心落后,它也希望在5G标准上成为领军者之一,实现以往的从技术追随者到领导者的转变。
去年其主推的Polar Code方案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上行/下行)编码方案就是这种体现,借助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如果能首先商用5G无疑将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5G专利,近几年它也积极与国内最大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商用4G+验证5G的部分技术。
三星是全球最大的手机企业,也是技术领先的芯片企业,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它正在积极进入电信设备领域。
在4G标准上,中国台湾“国研院”和ETSI统计的数据都显示三星拥有大量4G专利,与高通和华为位居全球持有4G核心专利前三位。在基带技术研发方面居于领先地位,三星是全球三家推出支持1Gbps的芯片企业之一,另外两家是高通和Intel,华为这家最大的电信设备商反而至今未推出支持1Gbps的基带。
本月24日英国通讯公司Arqiva和三星电子今日联合宣布,双方今年将在伦敦试运营英国的首个5G网络,将采用三星的5G基站和设备,这意味着三星正式迈出了进军电信设备领域,与华为、爱立信等进行竞争。
芯片企业的竞争
高通无疑是5G技术的基带芯片研发的领先者,其率先推出支持1Gbps的基带,近日推出了支持1.2Gbps的基带,并且已发布了支持5G技术的X50,可以支持最高5Gbps的下行。
自3G时代开始,高通开始受到中国台湾的芯片企业联发科的威胁,在全球4G商用的2014年之前,高通是主要的4G芯片供应商,在中国于2014年开始商用4G后有大半年时间只有高通和Marvell提供4G芯片,联发科和华为海思直到同年中才推出支持4G技术的手机芯片。
如今联发科即将上市的helio X30只支持600Mbps下行,高通当然希望5G早日商用凭借技术优势继续成为手机芯片市场的霸主。
Intel在过去数年的移动市场一直都未有取得进展,直到去年苹果在iPhone7上开始引入Intel的基带,今年Intel刚发布的支持1Gbps的XMM7560基带有望继续被苹果使用。Intel正寄希望于5G时代的物联网时代,希望凭借自己在服务器市场的优势,在ICT融合领域取得突破,当然也积极推动5G的发展。
三星除了在电信设备市场上有所斩获外,它也积极在芯片上布局,除即将发布的Exynos9支持1Gbps外,近日其宣布5G射频芯片(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RFIC)已在商业上准备就绪,并宣布明年将推出商用方案。
综上,在各方企业的积极推动下,5G商用应该不会等到2020年,2018年韩国平昌冬季奥运会就会首次使用5G移动通信技术,相信其他运营商也会快速跟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