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高桥集团副总经理李伟:外高桥保税区为入驻企业提供的四大福利

12月8日,“MIC1000第二届中国制造千人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会上,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进行了致辞,详细向在座嘉宾介绍了目前入驻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企业情况,以及上海外高桥集团所提供的服务。

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12月13日 北京消息: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于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目前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在12月8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为指导,至顶网和工业4.0协会联合主办“MIC1000第二届中国制造千人会”上,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进行了致辞,详细向在座嘉宾介绍了目前入驻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企业情况,以及上海外高桥集团所提供的服务。

。。。。。。。。。。。

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

李伟谈到,作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商、运营商、服务商,他发现随着中国成本不断上升,目前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逐渐搬离外高桥。但是那些留下来的制造企业凭借自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其产品能够适应不断上涨的成本和发展潮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强有力的竞争力。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同时也为入驻的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从而实现园区内的产学研销一体化运作。此外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园区企业还可以享受到各类报税及免税政策,为企业的运营降低了成本。据李伟说,上海自贸区通过三年的建设,集聚了海内外的银行、证券、基金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特别在离岸金融服务方面,通过资金池、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政策,可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撑。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来参加我们第二届中国制造千人大会,大家也知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其实通过引进国际上先进技术,使中国的制造工业得到了腾飞的发展,作为我们改革的最前沿,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其实也把制造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引擎来进行支持。上海自贸区后十三五规划,五大支柱产业里面,高端制造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

作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开发商和服务商来说,我们在这纪念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随着中国成本不断地上升,我们劳动密集型企业,包括低附加值制造业逐渐搬离外高桥,甚至有些搬离了我们中国。但是那些留下来的制造企业凭借自身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他的产品也能够适应我们不断上涨的成本和发展的潮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强有力的竞争力。

比如说外高桥保税区企业,他们就充分利用现有制造规模,实施本地化应用型研究,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售后的跟踪及不断地优化他们的产品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比如说我们园区的丰田纺织,他们将研发中心和总部全部搬入外高桥,实现了生产制造型为生产+研发+服务实体性总部。这些企业通过功能的叠加,包括技术的提升,逐渐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局面。同时在创新产业孵化方面,我们也与园区企业全球领先的药明康德共同组建上海自贸区国际生物医药科创中心,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发挥药明康德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同时我们开发公司的物业载体,信息服务以及楼资配套等支持,打造一个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生物医药研发孵化综合服务平台。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建设26年,包括上海自贸区建设三年来,对各类企业,包括贸易类,研发类,技术制造类企业来说还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同时入驻的各类企业也可以为新的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从而实现园区内的产学研销一体化运作。此外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园区企业还可以享受到各类报税及免税政策,为企业的运营降低了成本,同时上海自贸区通过三年的建设,还集聚了海内外的银行、证券、基金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各大金融领域拥有开放度最高的政策环境,特别在离岸金融服务方面,资金池,人民币跨境使用等这些政策,可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撑。

中国的制造业在国家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支持下也在迅速向技术转型,向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快速的拓展,我们也将全力推动园区企业升级换代,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帮助企业逐步向现代化、智能化制造转型过渡,最后我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进行了简短的致辞后,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接受了ZD至顶网的专访,进一步向我们介绍了上海自贸区的具体情况,以及针对制造企业,园区所提供的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三年以来,自贸区主要做了哪些突破性的工作?

李伟:根据中央的要求以及国家的战略,主要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个是制度创新,第二个是投资开放,第三个是贸易便利,第四个我们觉得是金融创新。这里就简单回顾一下,制度创新来说,其实大家知道的最先从全国复制的,就是我们的商事制度改革,俗称的先照后证,证照分离的制度。

同时在我们改革当中,简化流程审批,包括我们的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在投资开放的时候,其实2013年9月份上海成立自贸区以后第一个推出来负面清单的管理。对外资企业六大服务开放领域,我觉得是门是越来越大。同时在后面几年,我们的一些负面清单,也越来越短,也说明开放的领域也越来越大。

在贸易便利化的措施方面,其实在三周年时候,我们也进行总结。海关21条、商检24条,这些都已经向全国进行可复制可推广。通过海关商检一系列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其实我们也测算过,大概我们园区一些企业,我们的通关的时间大大进行缩短,同时在金融创新方面,其实这一块突破也比较大。就像刚才我大会上致辞说的,金融的政策也是在自贸区建设当中一个很好的亮点。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保税区的自贸区账户已经开了6万家,累积金额达到了4万亿,同时我们一些跨境人民币的使用,以及我们的一些外汇管理的制度改革,也在金融政策上也有了充分的体现。我想上海自贸区这三年,应该说从不断地扩区来说,上海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我们自贸区从扩区以后,上海是120平方公里,其实我们10平方公里只用了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浦东新区四分之三的生产总值,也是用了五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上海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应该说上海自贸区整个发展,势头是非常好的。

现在扩到11个省市,我想下一步上海自贸区,我觉得还是在寻求新的突破,也积累新的经验,逐步要形成更多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的政策,最后在全国进行实施。

上海外高桥集团副总经理李伟:外高桥保税区为入驻企业提供的四大福利

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接受ZD至顶网专访

主持人:在自贸区的运营上面,如何吸引企业来入驻?现在自贸区的建立上,如何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李伟:作为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讲,其实是上海自贸区,特别在外高桥保税区主要的开发商、运营商和服务商。目前来说,我们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手上持有的物业三百万平方米,同时在建和待建也有两百多万平方米,我想这些物业足以支撑我们广大的一些企业来入住到我们外高桥保税区。

同时通过自贸区三年建设,我们定位也有所调整。以前我们是土地开发者、运营者和服务者,现在也慢慢转成为我们叫创新的自由贸易园区的运营者,以及我们全产业链的集成供应商。以前的招商,就是土地政策,包括一些优惠政策, 而到现在其实靠这些硬件的比拼,也是越来越难了。所以整个将来是营运服务环境的改善,是我们以后着力打造的。从我们开发公司来说,我们也通过自贸区这个载体,来去打造深入地切入,通过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形成我们全球产业投资的摇篮和乐园。

从产业创新来说,其实我在会上也提到了,我们的几个入住园区的企业,通过我们不断地功能的叠加,从原先单纯的制造业提升为了我们的研发、服务的总部性经济,单纯的贸易物流型企业,也转成了我们研发物流检测一些总部基地。通过我们一些产业能级上的提升来把一些企业从小做到大,甚至做成一个跨国大型的公司。

从平台创新来说,应该我们整个保税区来说,我们功能还是非常丰富,特别是自贸区以后又叠加了金融创新投资,所以说这些功能的叠加也为一些平台产业的集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我们自贸区保税区20多年的积累,其实我们也集聚了需要贸易商,而且贸易商这块其实对我们一些产品的营销渠道也好,也形成一个很好的支撑的作用,所以说这块我们也打造很多的平台。

比如说我们外高桥保税区有十大贸易平台,机床、医疗器械、汽车等等。这些平台可以为所有的企业包括一些制造业,提供很好的产品的开发的渠道。同时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也是打造一个产生融合的一个很好的环境。因为外高桥保税区十平方公里是海关特殊接管区,他的生产和城市配套比较弱。

所以我们整个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十平方公里的保税区外,就在旁边开一个6平方公里的商业,我们叫生莱(音)国际商业商务区,有高端的一些办公、商业还有高端的国际性的社区住宅,也让我们入住的一些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除了企业产业有很好的发展以外,我们的园区,我们的员工也有一个很好生活的空间。我想通过这些产业支撑,物业支持,包括我们的一些创业的服务,以及身边我们一些城市化配套化的建设来提高我们整个外高桥保税区域一个对产业的吸引力对企业的吸引力。

主持人:针对制造企业,外高桥有哪些特殊的服务和福利?

李伟:因为对制造业来说,有能成本还是比较敏感,对外高桥保税区来说,我个人觉得有四大优势,第一个还是保税政策,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因为我们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在区内,你境内外一些加工、制造、生产设备是免税的,包括你的一些研发科技来说,你的一些样品的进口,包括一些耗材、实验耗材的产品、试剂也好,所有成品设备都是免税,这部分成本应该占了制造业比较大的初期的投入。

第二个我觉得优势还是功能集聚,可以提高我们企业的运营效率,功能我刚才也提到了,就是我们保税区出了一些通关的便利性,包括总部经济的政策,包括目前一些自贸区以后,金融、资金上的一些政策,可以加大我们,特别是有些制造业是通过境内外两个市场联动的,运营效率会提高的非常大。

第三个优势还是我们的叫政策扶持,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企业提升能级,刚才我提到一些企业,也就是通过我们整个外高桥保税区、自贸区的一些总部基地的扶持,亚太运营商的扶持,包括一些营运中心的扶持。目前我们区内集聚了大概68家总部经济,包括42家亚太运营商,近217家我们的运营中心,近三百家的我们叫总部内的经济,其实通过这些政策扶持和一些功能叠加来发展起来的。

最后一个优势还是我们解决方案,可以提升我们企业业务的发展,这个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作为开发商,我们运营团队,就不单单我们是通过批租土地,或者一些物业的提供,其实我们更大的精力是花在企业入驻以后,我们怎么把它网商,包括域商(音),把从企业通过原先简单功能的试利用,通过我们的一些咨询服务,通过我们的不断跟管委会,跟相关责任部门的沟通,来不断地去叠加一些好的政策。

同时也是通过我们给每个企业量身订做一些我们的开发的方案,所以说同时我刚才也提到的,就是自贸区有投资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其实我刚才也说了,我们现在的制造业,也不能只是埋头技术,埋头产品,也要眼光朝外走,通过资本来引进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中国市场来打开制造的一些产品的销路,我想这块,我们作为开发公司招商团队,会给我们每个企业做一个发展的方向。通过这四个方面,我觉得制造业在外高桥应该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同时他发展的机会也非常大。

主持人:针对上海这样一个地处长三角地区角地区的城市,你觉得其制造业自身的优势是什么?现在的转型的方向是什么?

李伟:应该说长三角的制造业,应该高端制造占比还是比较大,还有一些比如说设备制造、重装备制造,特别是上海,上海在临港区域有一个重装备制造基地,需要高端的三一重工也好、上汽也好,上海电器,包括一些重型的船舶企业也都在。第一对于制造业来说,还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刚才高尚全主任也在会上也提了,需要创新,其实制造业的核心还是你的技术的能力,你的品牌的能力。我想这块其实其他几家专家也会谈到,这里不阐述。

第二个观点我觉得要紧紧抓住我们中国制造的开放型制造的优势,同时提升灵活性制造,这什么概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其实中国制造业第一波是代工,OEN,就慢慢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工厂。但是我觉得虽然是人家也会说中国制造是血汗工厂,他的利润是很薄的。但是恰恰这几年,我们培养出了一些开放性制造的一些模式。其实像日本制造、德国制造他们非常强,非常精。但是他们往往都是为自己的企业进行制造,或者为单一的几个品牌进行制造。而中国的制造往往是为多品牌多国家多企业进行合作式的制造。

比如说富士康,他大概为20多家手机品牌商进行制造,包括我们国内的一些笔记本电脑,包括刚才跟高主任在谈到的重庆笔记本电脑制造,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量。其实他代工上游的企业非常多,而正因为开放性的制造往往他的灵活性比较强。这一块我们觉得,确实制造不能等着人家发订单给我们,我们应该主动去贴近国际上一些创新研发的产品。

其实我们最近在招商过程中,到以色列去,到美国硅谷去,也看到许多很小型的一些研发公司,他们的点子,他们产品市场化场景非常好,但是调研下来就觉得他们缺少一个产品转化的过程,缺少一个产品大批量生产的过程。我想这部分企业应该主动出击,到海外寻求合作。原先我们拿到的订单是比较成熟的产品,量化的产品,有可能你的利润非常薄,但是如果贴到前端以后,需要产品转化,有可能制造的风险大。

但是这块确实我们的议价能力比较强,这块从通过一些新兴技术的转化拿到一些订单,也可以提升你的技术转化的灵活度,我想这块确实是我们下一步制造业应该看到的一个很好的商机。因为整个现在市场,觉得是快鱼吃慢鱼。任何一个产品,如果产业化市场化以后,就可以占领市场。这块国外高科技创新研发的企业对我们这块依存度还是比较大。

第三个我觉得也希望我们制造业,还是希望充分利用我们的自贸区政策,因为往往有些企业有这么一个习惯性的思维,自贸区政策必须我在自贸区里面有企业运作,才能享受自贸区政策。自贸区政策以后,其实除了一些区域性的政策以外,其实更是搭建了我们国内外一个很好沟通的桥梁和一个平台和渠道。比如说他的资金的平台,技术的平台,包括它的两个销售的平台。所以说自贸区特别是我刚才也提到的,就是现在的我们自贸区成立以后,中国资本走出去很多,投资国外的一些创新的企业。但是我们接触到有可能投资类比较多,财务投资比较多。但是我觉得中国制造业可以借助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渠道,做一些战略性的投资。

刚才也讲到,我前面讲到,我们的制造业跟国外的创新企业怎么跟他产品转化,其实可以通过跟自贸区的通道做一些更密切的更深入地合作,作为资本你可以收购国外创新的技术,然后通过你的中国制造产品化,然后打造中国市场。其实我觉得许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原先考虑到我们的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

其实现在一些国外的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市场,其实更看重的是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这块我觉得中国制造业通过中国资本,中国市场来整合,制造业也要跨界,现在许多企业没有分的很清楚,你是制造类的,你是服务类的。其实投资、制造、服务其实是一体化运营。中国制造业其实要通过我们自贸区平台,我也希望许多制造业能够与我们联系,我们可以根据自贸区的政策为他们独身订造一些对外拓展对外发展,下一步怎么转型的一个很好的方案。

来源: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6

12/13

17:19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