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10月25日 北京消息:中国汽车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更关注车载技术,而非其价格与发动机性能。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中国内地与香港《2016年智能网联汽车消费者调查》,40%的中国购车者愿意酌情改变品牌偏好,以期获得更佳的网联性能。
调查同时显示,75%以上的中国购车者愿意在安全性能方面增加投入,60%愿意为使用状态监测、车辆诊断程序和事故数据记录等车辆管理功能提高预算。
“在中国汽车市场,大批精通技术的消费者的推动、政府层面的支持以及市场对于网联汽车需求量的扩大,这些因素促使中国有望在国际创新的前沿拔得头筹。当前中国汽车行业的挑战在于,如何发展和普及适用于中国驾驶条件的科技应用,同时挺进国际市场,掌控智能网联汽车的国际份额。”普华永道中国数字化体验中心汽车与客户服务总监孙凯(Marco Fischer)提出。
翻阅此份调查可以发现,全球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正蓬勃发展。我们可以预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年销售额将在五年内增至三倍,从2017年的472亿欧元上升至2022年的1400亿欧元。
中国购买者非常渴望拥有自动驾驶汽车(超过85%),这表明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汽车科技的信任度很高,对于驾驶方式的改变跃跃欲试。与之对应,他们对于自动驾驶的一些主要顾虑在于:安全性(91%),网络安全(86%),法律层面的担心(83%),以及费用问题(80%)。
与此同时,高达80%的中国购车者会主动考虑购买升级服务,以提升汽车的网络连通功能。防碰撞、危险警告以及紧急呼叫等安全性能被消费者列在网联汽车服务的首要位置,接下来才是信息娱乐、导航、车辆状态记录和维护。
实际上,目前中国的网络和科技巨头们已经开始加速新技术的开发,致力于为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提供智能操作服务。
普华永道思略特合伙人彭波认为:“对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而言,要迎战汽车行业的新进对手——高科技企业,就必须制定正确的策略,通过与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获得必要的新技术。这将会决定哪些品牌有实力搭建出网联生态系统,从而改变中国已习惯数字化生活的消费者的驾驶体验。”
中国会成为创新的领跑者吗?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了要提高创新能力,实施智能制造,这其中也包括汽车领域。由此看来,中国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接全网联汽车时代的来临。开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技术方面研究的本土企业将得到政策扶持,他们有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行业的市场领跑者。
普华永道《2016年智能网联汽车消费者调查》收集了中国内地和香港购车者的3000多份问卷,进一步充实了由普华永道战略咨询团队思略特开展的年度智能网联汽车的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揭示了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科技与车载数字化连接性的一些观点。智能网联汽车,顾名思义就是直接连接互联网的汽车。直接与互联网相连也使得汽车可以自动连接到所有其他的相连设备,例如:智能手机、跟踪设备、交通信号灯和其他机动车辆,甚至是家用电气设备。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从浙江安吉的桌椅,到广东佛山的沙发床垫、河南洛阳的钢制家具,再到福建福州的竹藤制品,中国各大高度专业化的家具产业带,都在不约而同地探索各自的数字化出海路径。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MathBode动态诊断工具,通过让数学题参数按正弦波变化来测试AI的动态推理能力。研究发现传统静态测试掩盖了AI的重要缺陷:几乎所有模型都表现出低通滤波特征和相位滞后现象,即在处理快速变化时会出现失真和延迟。该方法覆盖五个数学家族的测试,为AI模型选择和部署提供了新的评估维度。
研究人员正探索AI能否预测昏迷患者的医疗意愿,帮助医生做出生死决策。华盛顿大学研究员Ahmad正推进首个AI代理人试点项目,通过分析患者医疗数据预测其偏好。虽然准确率可达三分之二,但专家担心AI无法捕捉患者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医生强调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不应替代人类代理人,因为生死决策依赖具体情境且充满伦理挑战。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AI推理模型存在"雪球效应"问题——推理过程中的小错误会逐步放大,导致AI要么给出危险回答,要么过度拒绝正常请求。研究团队提出AdvChain方法,通过训练AI学习"错误-纠正"过程来获得自我纠错能力。实验显示该方法显著提升了AI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用1000个样本达到了传统方法15000个样本的效果,为AI安全训练开辟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