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10月18日 北京消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历史悠久的老牌应用系统软件厂商,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新产品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应该说,为了研发目前已经应市的应用系统软件,这些老牌应用系统软件厂商也是经历了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成型的,这些产的品业务框架是基于以往的商业规则和用户业务模式,进一步的维护性开发也是基于上述的框架,在商业规则和用户业务模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正常使用自然没大问题。从产品持续性的角度而言,对应市产品的维护性开发也不失为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办法。然而也正是由于沿用了这种思路,虽然这些老牌应用系统软件厂商,也在尝试研发新的产品,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商业规则和用户业务模式的转变,但是除了一些技术上的亮点演示,用户们很难发现有能让他们心动的新产品,从商业规则和用户业务模式和整体解决方案的视角来看,还是给人涛声依旧的感觉。是什么原因阻滞了应用系统软件厂商研发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业务模式的新产品呢?
也许有各式各样的原因,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应用系统软件厂商没有真重视产品的预研,特别是新经济环境下商业规则和用户业务模式的预研。有些读者也许会问,那些应用系统软件厂商不是一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开发新的亮点吗?
其实研发是预研和开发的集成,而产品预研其实与产品开发有本质的区别,产品预研是着眼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和未来产品趋势,把握正确的市场走向和抓住市场机会,验证或引导客户的潜在需求。重点是各类行业特性和业务模式方面,关注的是商业规则和业务模式,而不是某个功能的细节要求。
目前很多应用系统软件厂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把产品预研与产品开发混为一谈,基本上看不到产品预研阶段,往往是直接进入产品开发阶段,要么基于原有的应用系统软件的业务模式框架来开发新产品,虽然在一些环节上采用了某些新的技术,然而,由于已经固化的业务模式是很难改变的,加上开发上的思维惯性,依然极有可能做出新瓶装旧酒式的所谓新产品,市场上也不时出现这种现象,某些新推出的应用系统软件产品虽然出身名门,市场接受度却依然是少人问津。要么从开发视角解决一个或几个业务痛点,但是缺乏对新的商业规则和用户业务模式的全局理解,不能把握产品解决方案的整体和局部关系,在应用系统软件模块化发展趋势下,会对模块间的业务信息交互和处理产生严重的影响,也会大大提高沟通成本。特别是分期开发的产品,没有理清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会使得前后期的开发相互牵扯,顾此失彼,如果业务框架不能满足后期开发需求,不但会大大推高开发成本,更有可能让产品开发走入困境。
应用系统软件产品从根本上说,是为用户的业务运作服务的,随着新经济模式的诞生和商业规则的改变,企业的业务运作模式和管理范围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业务数据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信息资产,企业的业务也不再是基于传统的业务数据,业务管理范围已经扩展的了企业的外部,上下游协同的需求大大增强,对数据的处理也上升到了分析,协同和支持决策的高度,决策更是希望着眼于有前瞻性的大数据,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业务和财务报表。面对企业用户的需求变化,应用系统软件厂商也要有相应的甚至超前的产品研发意识,来适应这些变化。
目前很多应用系统软件厂商往往是由各个产品线的开发人员自行全程负责产品的预研和开发,使得产品预研要么临时抱佛脚,要么蜻蜓点水,效果可想而知。而且预研的过程也不够规范,预研信息的采集,分析,成果的审核和发布都是各自为政,预研资料的后期管理更是放任自流,基本上把预研信息这个极其重要且庞大的大数据资产当做垃圾被扔掉了,以至于后期的跟踪利用根本无从谈起,各个产品线之间的预研成果共享也是成了天方夜谭。
要改变这种情况,应用系统软件厂商要充分认识到产品预研和产品开发的差异,这两种任务需要由不同的部门或者人员来承担,与其让各个不同产品线自行承担肤浅的产品预研,还不如集中资源,摆脱固有业务框架的束缚,由专门的产品预研部门或者资源来负责产品预研,再向不同的产品线提交产品预研成果。这样既可以让产品预研部门和资源术有专攻,从业务全局的高度构架产品,也能为开发后续的开发,检验和测试等提供规范统一的基础信息,更能基于标准的信息管理体系,充分挖掘预研大数据这个金矿。同时,也满足了既为后续新产品预研提供的支持,也为应市产品的延寿持续服务的要求。
这对应用系统软件厂商提出了设立持续运作的预研部门的要求,而不是为了某个产品临时拼凑资源,否则会使得预研工作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使得预研工作难以为续。虽然有些预研任务可以由市场部门协助,但是由于市场部门的主要职责定位不是产品预研,所以最好还是要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来全程负责产品预研的任务。预研工作是持续性的,要不断关注各行业的业务模式的变化,跟踪用户的业务操作,从而保持对应市产品与商业规则和用户业务模式的偏离程度的观察,并以此作为维护性开发应市产品还是开辟全新产品的依据之一。
不同类型的行业用户的业务有共性也有特性,如果产品预研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分析,找出不同类型行业的共性和特性,对以后面向不同行业类型的新产品开发团队会有很大的帮助,大家可以共享预研成果,节约大量的行业共性预研投入,而只要根据产品目标用户强化目标行业的特性预研。
预研的成果不是简单的概念性路线图和功能点,而是有多个不同维度的分析报告,涵盖业务趋势和商业规则研判,业务框架,业务信息流,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这些成果既能为决策层判定产品发展战略,制定产品方向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也能减少后续开发的风险,为后续开发和技术支持提供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应用系统软件厂商能够超越传统的开发思路,落实业务驱动、预研先行的理念,充实预研资源,前瞻性地洞察市场和行业趋势,将预研成果和开发紧密结合,就能更高效地研发出应用系统软件新产品,用与时俱进的新产品赢得用户的青睐,占据市场竞争的先机。
作者简介:孙伟,从事IT工作二十多年,十多年的知名跨国大中型外企IT全面管理运作经历,有丰富的企业级解决方案规划和实施经验,曾经成功组织实施过多个大型及跨国ERP项目和业务流程管理项目。现任世界著名企业管理解决方案软件公司高级解决方案和产品经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文章探讨了CIO在2025年应该重点投资的五个AI领域:可信工作流的代理AI、智能文档管理、营销客户数据需求、从数据驱动转向AI驱动、重新审视IT架构以支持AI目标。这些投资可以在短期内带来效益,同时成为长期财务回报的倍增器。CIO需要在这些领域制定务实的AI应用策略,简化平台,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Instabase 公司完成 1 亿美元 D 轮融资,估值 12.4 亿美元。该公司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平台,可从多种文件中提取信息并标准化。新资金将用于增强数据提取、分析和搜索功能,以满足企业 AI 需求。
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正展现出惊人潜力。从生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效果图,到创造无限游戏世界,AI 正逐步改变设计流程。尽管人类仍是核心创作者,但 AI 辅助工具正迅速普及,未来可能会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这一趋势引发了对 AI 取代人类建筑师的担忧,也带来了硬件革命和地缘政治影响。
研究显示,高收入公司的CEO正将人工智能置于业务战略的核心地位。欧美企业声称已具备AI项目的基础条件。专家建议避免过度乐观,关注投资回报,构建稳健的数据基础,并优先考虑循序渐进的推广策略。研究还发现,最成功的公司往往是那些高层领导有意识地不直接参与AI战略制定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