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是分析师和营销人员的梦想:这个新兴技术非常适合网络虚拟化(NV),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以及物联网(IoT)等技术领域。5G市场受到人们的追捧的原因是,它能够通过NV技术将这些方面的市场衔接在一起。
5G现在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发展目标是为移动网络提供更大的带宽以及保证灵活性。虽然目前为止5G的相关标准或者定义很少,但是相关的标准正在催生,5G将通过集成NV和SDN驱动虚拟化的发展。
5G如何驱动虚拟化发展
最近,SDxCentral网站报道了5G标准的发展前景,这则报道认为前景尚不明确。不管最终5G发展成何种形式,我们只需要知道它能够提供更大的带宽以及千兆的网速,它将越来越多的关注服务质量(QoS)或根据服务需求将应用程序“分片”。这将促进整个网络的端到端虚拟化,包括用5G技术实现软件定义广域网,满足企业虚拟连接的需求。
把5G技术看做是向移动世界的连接方式,再加上移动设备(iPhone、wifi、平板电脑等)主导的技术实现,将会加速网络行业重心的转变。
事实上:5G标准跟现存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多数人不希望其标准一直到2018年才出现。5G的支持者们甚至不清楚能否将5G标准推行到核心网,而且很多细节目前都不明确。5G的门外汉对5G的期望只停留在它能够通过无线接入网络(RAN)提供4G(LTE)100X以上的带宽,不过,不存在的事情我们无法确认。
带宽问题将涉及到最具技术挑战性的部分——如何实现千兆网速的无线连接。网络虚拟化技术能够建立虚拟化,端到端连接,包括通过定义网络核心的服务层扩展成为了5G技术的救星。至少到目前为止,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一直在补充5G的概念,首个初始的应用可能是固定的移动接入。想象一下由多个不同的流量通道和不同层次服务构成的移动网络画面。
QoS问题
不管5G技术最终是以固定接入技术或者更广泛的应用,我们看看它如何改变网络的“游戏规则”。传统上,包括移动服务在内的服务都是建立在专用设备的分层网络的节点上。大多数情况下,私人网络和公共网络包括云服务和e-service提供商网络之间存在脱节。5G将提高服务提供商广域网创建无缝虚拟化服务的需求,企业应用可以通过云来保证QoS。
同时,NFV似乎得移动领域的青睐,包括4-7层的服务和移动应用,如vEPC。这意味着移动网络正朝着数据中心驱动的虚拟化模块前进,这种方式更接近于企业云的构建方式。现在想象一个具备可调性,千兆速率带宽的QoS网络。这对5G网络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运行在世界各地的数据中心中的大量的数据的核心网将受到巨大的影响。
SDxCentral近期的一则新闻报道中表明,Verizon的工作重心在于构建一组在边缘网络交付NFV的区域数据中心。AT&T是NFV忠实的拥趸,该公司表示他们的数据中心计划将重心放在将其80%的网络实现虚拟化。
网络供应商看到5G带来机遇
厂商们当然会紧抓5G发展带来的机会,他们不想错过发展的下一波浪潮。厂商的越来越关注数据驱动的移动应用,特别是NFV,这种转变将对网络体系架构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网络体系架构原本是属于网络设备提供商的“面包”。
我们来看一下几个主要的厂商如何应对这种巨大的转变:
■ Brocade看到了无线领域发展的机会,于是前段时间收购了无线厂商Ruckus,并且表示:“Brocade收购Ruckus将会大大增强Brocade在5G移动服务、IoT、智慧城市、LTE/WiFi市场的竞争力。”
■ Ericsson在5G驱动网络切片的需求方面探讨了很多,认为5G能够适应增长的视频和M2M流量,该公司正在促进SDN和NFV技术来实现这一点。
■ 爱立信的合作伙伴Cisco认为5G将对移动回程和其他网络基础设施产生影响,随着5G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Cisco和爱立信达成合作。
■ VMware希望通过引入NFV vCloud等产品来捍卫自己的虚拟化系列产品的地位,这将使得服务提供商为移动应用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和NFV基础设施。
■ Nokia指出5G将驱动SDN和NFV的需求,以适应大规模的需求。该公司近期发布了基于SDN的5G架构,可以自动适应无线访问和核心网资源,以满足不同服务的需求,满足流量随时间和位置变化以及网络拓扑的需求。
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几个网络供应商在5G方面的定位,即便不考虑芯片市场消费设备的巨大市场,大的芯片厂商如Broadcom、Cavium、Intel也对5G市场机遇垂涎三尺。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SDxCentral将探寻这些的可能性,我们将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和报道。2016年,我们将推出两个关于5G和物联网的全新报告,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报告中了解巨大的潜在市场。从5G、智慧城市、M2M、自动连接、安全、视频连接等方面的应用程序将有一个巨大的增长,网络将会变得更加动态且能够自动回应数据模式和需求,这正是NV和SDN擅长的领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本文揭示了AI时代CIO的七项关键行为特征,基于对多位CIO和AI专家的深度访谈。专家指出,AI精通的CIO需具备实用AI素养、战略视野和变革领导力,能将技术与业务战略对齐,建立强大数据治理基础。文章详细解析了分析型AI、生成式AI和智能体AI三大技术领域,强调数据基础的重要性,并提出CIO应从项目思维转向产品思维,通过跨职能团队实现端到端价值交付。
斯坦福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CIFT系统首次解决了机器人"近视眼"问题,通过精确控制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的混合比例,让机器人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提升54%以上。该系统包含多视角视频增强引擎MVAug和数据组合优化策略,能够预测数据失效的"去相干点",确保机器人学习真正重要的任务特征而非环境表象,为实用化通用机器人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苹果在AI竞赛中看似落后,但其私有云计算基础设施展现了技术优势。当行业为追赶大语言模型而降低隐私标准时,苹果坚持原则,开发出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的技术方案。谷歌最新宣布的类似实施方案验证了苹果技术路线的正确性,这可能推动其他AI实验室采用相同做法,为用户隐私带来重大胜利。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earch-R3系统成功解决了大语言模型推理与搜索分离的问题,通过两阶段训练让AI在深度思考过程中直接生成搜索向量。该系统在多个领域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方法,特别是启用推理后性能提升明显,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推理与搜索统一的新范式,展现了从专门化向通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