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十六年间软件产业政策带来的影响

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谈到,从2000年到现在,十六年间中国软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让中国软件业得以蓬勃发展。

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6月20日 北京消息: “国际上真正成功的产业政策并不多,软件产业政策算一个。”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谈到,从2000年到现在,十六年间中国软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让中国软件业得以蓬勃发展。

政策给软件产业带来的影响

规模。2000年软件产业全国总规模是593亿,到2015年达到了4.3万亿,大部分年度的增长率都在20%以上,年均增长23%,十五年软件产业收入规模增长73倍,软件产业收入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当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6%上升到了2015年的35.9%。

产业集聚取得非常明显的效应。原来的软件产业是分散的,现在由于实行软件产业政策,逐渐向一些大城市、有条件的城市集中。2015年得到工信部认定的软件产业园有17个,8个软件名城,其中8个软件名城占全国软件产业收入总规模超过60%,主要是集中在沿海的这些城市,内地的城市只有三四个。

软件产业集中度的提高,骨干软件产业实力大幅度增强。2002年软件百强收入是四百六十五亿元,2015年上升到了五百三百一十亿元,软件百强合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了14.3%,他们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7%。近几年,新兴互联网企业发展极快,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当中中国就占了四家。

软件职业教育和产权保护得到加强。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18所,成为培养软件行业的骨干力量。除此之外,政府机关、央企都实现了全部软件的正版化,大型的国有企业也都完成了正版化的自纠自查。

软件能力,尤其是系统集成能力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取得了突破。一方面在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电子商务这些行业,我国有了自主的解决方案和大型企业集成能力。另一方面,像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我们也有了自主产权的产品,并且广泛地应用在智能电网、物流、石化控制、金融管理这些传统行业。与此同时,新一批产业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的建成,形成了从研发、测试、质量保证、知识产权一系列公共平台,从而为软件产业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在产业政策实施的十六年中,形势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软件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和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很薄弱,樊会文强调,目前产业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激励创新上,而不只是关注产业的规模。

软件政策适当进行调整

首先要调整是软件政策适用的范围,樊会文认为将优惠政策扩大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平台服务的新领域,这样才能促进软件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第二应当不是简单地减免税收,更应当转向激励创新。减免税收用来研发和扩大再生产,但实际上很多企业拿减免这部分优惠来打价格战。樊会文建议对减免税收这部分金额应当限定它的用途。限定用于研发创新,不是一般的扩大再生产,是用于研发创新才能减免。

第三个需要调整的是要给软件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尤其是对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因此是从政府和我们国有企业他们的首购、采购当中就要求优先采购我们自主创新的产品,对于我们自主创新的这些产品也要提供优先的比如说风险担保、投融资这些方面的支持,开辟市场机会,而不是单纯地减轻他的负担。

第四要整合科研资源。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科研资源比较分散,尤其是基础数据领域。因此,应该形成研发上的结合,产学研用的结合,让资源集中到重点产品、战略产品上。

第五加强地方产业政策的创新。以前产业政策对地方的产业空间是有限的。樊会文建议在当前的情况下要给地方探索的积极性。比如说在产业基金,在风险投资,在地方提供投融资服务这些方面要鼓励更多的地方创新,因为地方的创新也就能为全国的政策调整和创新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来源: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6

06/20

11:20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