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数据已经变得更像一句营销术语,但是它仍有巨大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不过,得先把数据获取这个大麻烦解决了。
企业在面对数据的时候,比知道怎么处理更多的情况,是在这些数据里漫无目的的游泳。遗憾的是,太多的公司将这种现象与大数据本身关联起来。从技术角度来说,大数据是非常具体的一件事――结构化数据(企业的专有信息)与非结构化数据(社交媒体数据流和政府新闻源之类的公共数据源)的结合体。
如果你将非结构化数据覆盖在结构化数据之上,通过分析软件将其可视化,你就会得到过去从未有过的洞察力――预测产品销售、更精准地目标用户、新的市场机遇,等等。
大数据不再像过去几年一样,受限于工具缺乏的问题。那时候搞大数据意味着团队里必须有数据科学家,还会被R和Hadoop之类的开源工具搞得心烦意乱。
如今,多少公司都争着帮你可视化大数据:从Tableau、Qlik、TIBCO和MicroStrategy之类的专业公司,到微软、IBM、SAP和甲骨文之类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厂商,不一而足。
不过,据上周出席奥兰多中级市场CIO论坛/中级市场首席营销官(CMO)论坛的IT主管们声称,许多公司在大数据分析中最头疼的问题,其实是如何获取数据。
一位CIO说:“我们IT部门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将数据获取进来,这件事非常麻烦。”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相关数据的证实。
数据集成公司Xplenty开展的一项调查声称,三分之一的商业智能专业人员把50%至90%的时间,花在了清理原始数据和将数据录入到公司的数据平台的准备工作上。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只有28%的公司认为自己能从数据中获得战略性价值有很大关系。
数据清理的问题还包括,眼下IT行业许多最抢手的专业人员,正在花大量时间处理这项让人晕头转向的工作:在分析数据之前先筛选并组织整理数据集。
这显然对于数据的可扩展性非常不利,也严重限制了大数据的潜力。随着物联网不断发展,收集更多的数据对我们来说将越来越容易,这个问题只会变得更严峻。
有三种可能的方法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1. 大数据分析软件不断完善――许多这些公司在过去五年时一直投入大量精力在大数据领域,减轻数据清理环节压力的工具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出现重大突破,但有望实现逐步改进。
2. 数据准备人员成为数据科学家的助手――正如律师助理帮助律师处理重要的基础工作,数据准备人员也会帮助数据科学家处理基本上同样的底层任务。我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这一幕。不妨阅读TechRepublic的这篇文章:《“数据标记”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新蓝领工作吗?》(http://www.techrepublic.com/article/is-data-labeling-the-new-blue-collar-job-of-the-ai-era/)
3. 利用人工智能清理数据――另一种可能性是,用来清理、筛选和分类数据的软件和算法将被编写出来。这一幕极有可能出现,但是我们还应预料到,这也不是“银弹”。微软、IBM和亚马逊正在致力于用人工进行软件无法处理的数据标记工作――而这正是全球自动化和算法领域的三巨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量子计算初创公司PsiQuantum宣布完成10亿美元E轮融资,由贝莱德领投,淡马锡和Baillie Gifford参投。本轮融资使公司估值达到70亿美元,较2021年D轮融资估值翻倍。资金将用于加速建造拥有超过百万量子比特的大规模可靠量子计算机,目标在2028年前完成。公司还宣布与英伟达合作开发量子算法和软件。
腾讯ARC实验室推出AudioStory系统,首次实现AI根据复杂指令创作完整长篇音频故事。该系统结合大语言模型的叙事推理能力与音频生成技术,通过交错式推理生成、解耦桥接机制和渐进式训练,能够将复杂指令分解为连续音频场景并保持整体连贯性。在AudioStory-10K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为AI音频创作开辟新方向。
Adobe公司正式推出首个AI智能体产品系列,旨在变革企业客户体验创建和营销活动优化方式。这些基于Adobe Experience Platform的智能体能够自动化网站优化、内容制作、受众细分等客户体验相关任务。产品包括受众智能体、客户旅程智能体、实验智能体、数据洞察智能体等多个专业工具,并配备AEP智能体编排器进行统一管理。
Meta与特拉维夫大学联合研发的VideoJAM技术,通过让AI同时学习外观和运动信息,显著解决了当前视频生成模型中动作不连贯、违反物理定律的核心问题。该技术仅需添加两个线性层就能大幅提升运动质量,在多项测试中超越包括Sora在内的商业模型,为AI视频生成的实用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