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将越来越快地进入人们视野,这个速度或许比想象中还要快。
在本周举行的巴塞罗那MWC2016上,5G成为最热门的话题,爱立信、中兴、华为、中国移动、AT&T等通信领域的厂商和运营商,先后发布了自己的5G战略。根据这些计划,最早在2016年底,AT&T的野外5G测试便会登场,可用网速将以GBPS计算,是目前4G的10到100倍,VERIZON最晚今年底也将启动同类测试。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也不甘示弱,中国移动在MWC上宣布成立5G联合创新中心,爱立信、华为、诺基亚、高通、中兴、大唐、英特尔、是德科技、海尔、海信和北京首钢自动化是首批成员,今年也将开始实验室测试和原型系统的外场测试验证,中移动董事长尚冰称,计划在2018年进行商用化5G产品研发试验和试点,力争2020年启动5G网络商用。
然而,翻遍MWC2016的新闻,却看不到另外两家中国电信运营商电信和联通的身影,更遑论哥俩在5G上的进展了。但这样真的好吗?只用了一年,5G便从概念和噱头,变成了即将实现的未来。对于电信联通来说,留给自己的时间窗口不多了。
即使在2015年的9月,AT&T还在嘲笑Verizon:“5G离我们还远着呢。”彼时,Verizon宣布将在2016年测试5G,2017年商用。可仅仅过了4个月,AT&T便迫不及待地宣布要野外测试5G,时间甚至可能早于Verizon。
AT&T 的驱动力来自5G时代所蕴藏的巨大市场。OTT这个词,几年前曾是通信领域的热门名词,全球的电信运营商都担心被互联网公司“过顶传球”,成为纯粹的管 道,因此,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以及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一直在尝试自己发展OTT业务。但这两年来,OTT这个词露面的概率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随着 4G网络普及,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带宽矛盾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事实也证明了一点,被过顶已既成事实。
毫无疑问,5G是新的开始。5G下的理想场景是这样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时相连,既能支撑超大视频的传输,同时还可以支持成千上万个传感器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上传。这意味着,接入的终端数量、所需要的数据流量都将是几何级的增长,电信运营商可以盈利的方向将大大拓展。
然而,即便是做管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G时代,互联网公司对电信运营商的OTT形势很难逆转,电信运营商能提供的管理服务基本只有鉴权和计费,计费终端数量只有数十亿。
但 在5G时代,对通信有需求服务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物,连接网络的终端可能是数千亿,随身的手机、手环、VR眼镜、衣服、鞋;家里的洗衣机、空调、电冰箱; 工厂里的机床、机器人……都同时向网络提出不同的连接需求,或高速率下载,或高频率访问,同一个场景下,需要鉴权和计费的主体不再只有个人,也不再只是一 段视频所耗费的流量,而可能是数十个同时联网的设备,需要向数十个不同的主体收费。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这是极大的考验。计费系统便是最大的桎梏,目前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已有的系统结构,根本无法承接5G时代的计费需求。
以 2015年的“流量不清零”为例,仅仅是将当月未用完的流量转入下个月,便涉及实时计费、离线计费、余额管理中心等90多套系统的改造割接和30多个软件 版本的发布上线测试,还包括近2亿用户的服务数据梳理、销售渠道和用户服务等方面的流程改造和衔接配合等等。曾有运营商内部人士吐槽,工作量太大,而此后 舆论对于流量不清零后跑得更快了的质疑,更让电信运营商无比被动。
如果不彻底将目前基于通信设备的计费系统改造,通过云端和软件方式灵活调整对通信管道的管理,即使5G成熟了,恐怕电信运营商也不敢上线。
但这样的改造,对于中国电信运营商,尤其是对中国电信、联通这样拥有复杂网络和体制结构的企业来说,其成本和社会压力,需要太多的勇气去承担。
此外,与物联网的共生也是未来电信运营商要学会做的事。 5G和物联网协同效应是未来最主要的场景。处理物联网产生的多样化数据需要5G网络具备高度灵活性。反过来,物联网将管理5G网络配置,以满足终端用户随 时随地的需求。在中国移动的联合创新中心成员名单中,除了传统的通信领域企业,还有海尔、海信这样的家电制造商,以及首钢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它们都是中国 目前物联网的主要应用者和推动者,中国移动跑在了前面。
如果以2020年作为5G商用的时间窗口期来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5G上要跑快 点。在4G时代,凭借政策给予的抢跑优势,中国移动已经一骑绝尘,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只能抱团取暖。但到了5G,将不再有不同网络的标准之分,全球使用同 一个5G标准,技术、标准将掌握真正的话语权。如果中国移动再次领跑,电信联通几无追赶的可能,甚至连竞争的能力都将十分勉强。
5G将是电信联通的生死攸关之时。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施耐德电气以“新质服务+产业向‘新’行”为主题,第六次参会,展示全新升级的“新质服务体系”,围绕创新驱动、生态协同和行业赋能三大核心领域,以全新升级的“新质服务体系”,助力中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上海AI实验室推出Dispider系统,首次实现AI视频"边看边聊"能力。通过创新的三分式架构设计,将感知、决策、反应功能独立分离,让AI能像人类一样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实时交流,在StreamingBench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系统,为教育、娱乐、医疗、安防等领域的视频AI应用开启新可能。
甲骨文正在成为大规模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可靠选择。该公司通过AI技术推动应用开发,构建GenAI模型并将智能代理集成到应用套件中。CEO萨弗拉·卡茨透露,公司剩余履约义务达455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倍,并预测OCI收入将从2026财年的180亿美元增长至2030财年的1440亿美元。甲骨文正积极布局AI推理市场,凭借其作为全球最大企业私有数据托管方的优势地位,有望在云计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Atla公司发布Selene Mini,这是一个仅有80亿参数的AI评估模型,却在11个基准测试中全面超越GPT-4o-mini。通过精心的数据筛选和创新训练策略,该模型不仅能准确评判文本质量,还能在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表现出色。研究团队将模型完全开源,为AI评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