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2月26日 评论消息(文/孙博):从字面上来看,移动支付由“移动”和“支付”两个词组成,首先你需要一个移动智能终端,然后就是一个使用场景。
中国的移动支付最早要追溯到1999年,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部门合作。但出现早并不意味着发展快,从现在往前倒退5年,移动支付应用其实还少得可怜。
还好中国移动互联网非常给力,带动了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同时移动支付的应用也正在不断丰富。除了原有的推动力们,Apple Pay最近又加了把柴,移动支付风风火火的走上了快车道。
全球移动支付推进的如何了
移动支付可分为近场和远程两类,近场支付是通过手机刷卡直接付现;远程支付是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手机支付)或借助支付工具(通过邮寄、汇款)进行支付。
但这都需要建立在智能终端的基础上,据Gartner预测2016年全球设备出货量(含PC、平板、Ultramobile与手机)总体预计将达24亿件。正是因为有了庞大规模的智能终端基数,才能为日后移动支付发展做好铺垫。
2015—2018年全球各类设备出货量(单位:百万台)
全球移动支付市场主要由美国、日韩等发达国家领跑。美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虽然非常活跃,但由于零售商也想从中分一杯羹,直接导致行业整体较为混乱,不同商家都有着不同的支付系统,这让消费者在支付过程中的体验并不好,甚至让用户面临数据、资金的安全风险。
同样日本也有着强悍的智能终端厂商,由Sony公司开发出的FeliCa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只需放在读取终端就可以进行费用计算等数据处理。所以在移动支付领域,日本甩掉其他国家好几条街几乎不成问题。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作为移动设备发展最强劲的中国,目前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活跃数已经达到近9亿,几乎赶上了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但在移动支付这件事上2015年中国好像才开窍,易观智库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止2015第二季度,中国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首次超过了PC端。
2015年中国前三个季度移动支付金额达到了84.7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4.66%,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支付版图中的重要一块。在如此强劲的市场发展势头下,2016年甚至有望成为中国移动支付真正的爆发元年。
移动支付的那些幕后推手
·政策的支持
此前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稿,鼓励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行卡清算机构等产业相关各方,广泛、深入合作。对于培养公众的手机支付习惯、便利小额非现金支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传统金融机构之外,想要在中国做移动支付,牌照是一个门槛。央行自2011年开始首次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放了八批共计270张。但近些年央行为保证规范的市场竞争,支付牌照的派发更为谨慎。
·智能终端的普及
中国移动支付得以迅速崛起,除了去年互联网+政策的出台,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了利好的条件以外,前文提到的智能终端保有量之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使得用户习惯逐渐从传统的PC端转向移动端。有测算显示,中国手机上网日均时长超过4小时以上的重度用户占比在一半以上。
·移动通信走高
移动支付是移动通信和物联网融合的新应用。截止到去年10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9.5亿,移动互联网流量平均资费同比下降35.5%。
工信部科技司副巡视员代晓慧对移动互联网有着多年研究,在她看来我国的移动用户规模创新高、移动网络条件,给移动支付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场景多元化
现如今的移动支付更加趋于场景化,也就意味着场景营造的好坏、多元化与否成为了移动支付成败的命门。从大型连锁超市到路边水果店,从日常打车到交水电费场景之多无处不在。未来甚至凡是涉及到现金和POS机刷卡的场景,移动支付都将全面覆盖。
互联网巨头们的市场动作也逐渐从“占入口”转向“造场景”,大力丰富线下的应用场景势必会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的焦点。
NFC和二维码谁得天下?
移动支付市场目前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以支付宝和微信出名的二维码支付,一个是以云闪付和Apple Pay为代表的NFC(近场通信)模式。NFC其实是血统最正宗的一派,但NFC的发展存在很多限制因素,这也是被二维码后来居上的原因所在,但随着NFC阵营中苹果和三星的加盟,一个用刷卡“机”和另一个用扫码“枪”的“机枪大战”似乎要硝烟再起。
互联网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近几年以优惠政策疯狂掠夺大批用户,抢占了近9成的市场。其中主要因素是二维码支付本身都是第三方收单机构,与银行直接联系,绕开了银联,并形成了支付的闭环。而NFC就涉及到了产业链的多方机构的利益,要想段时间内分清移动运营商、银行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地位,是件麻烦事,还得需要点时间。
另外,想使用NFC支付,不管是不同智能终端就能完成,前提是怎么也得需要买个NFC设备,比起二维码的简单易操作性,NFC支付推广困难也就显而易见了。
除了发送端,要想实现NFC支付还得需要改造接收端,POS机改造需要大笔成本。再加上被“养刁”的中国用户,习惯于各种优惠、红包,NFC要想与二维码平分天下,短期内几乎不太可能。
对于两大阵营的竞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所长张晓枫认为,当前支付宝、微信支付占据了移动支付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在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将面临大变局,面对互联网企业的竞争,NFC支付产业应该联合起来,正视落后的局面,未来NFC发展仍有机遇。
对于在华拥有一定粉丝基础的苹果,Apple Pay入华无疑增加了NFC阵营的实力,局势变得不一样起来。然而是不是可以说长期被欺压的NFC阵营终于可以“翻身农奴把歌唱”了?互联网金融千人会联合创始人闻学臣认为,“主要还是得看用户端的数量、使用习惯,以及应用所能支持的场景。”NFC要想扭转趋势靠一个苹果力量可能还不够,后期场景易用度推广是重点。
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本身庞大复杂,从银行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从电商平台到互联网金融机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都面临着移动支付安全性的挑战,安全问题一次次遭到拷问,手机支付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陈静针对保障移动支付安全性所关注的问题表示,“移动支付、资金、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账户的不可泄露性以及手机丢失以后相关资料的不可窃取,这些都是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也事便利让一些人尝到了移动支付的甜头,但另一部分人并没有为之所动的原因。因为支付的过程过于简单也增加了安全风险,更容易被黑客植入木马病毒。
用户信息泄露是最常见的安全问题,闹得人心惶惶的支付宝数据泄漏事件尚且记忆犹新,泄露总量竟高达1500万-2500万,大量用户信息被用于网络营销,用户好似“裸奔”。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移动支付,而一旦手机丢失,账户和与之绑定银行卡的安全性将受到严重威胁,如果没有加强支付的安全防范机制,所谓移动支付将毫无意义。
移动支付市场里的几个玩家
在中国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前景下,银联、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就面的颇为微妙。移动支付打通了银行与运营商、用户间的壁垒,形成闭合应用的生态圈。
·金融机构
银行在中国金融领域有着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各家银行都已纷纷推出手机银行服务,在移动端可以尽享转账、理财、缴费、汇款等随时性的移动支付服务。
·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上把焦点放在了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上。NFC近场通信技术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使用这类支付方式的前提是用户需要有一个具备NFC功能的智能终端。
据报道,2016年中国移动将注意力放在了公交领域,目标发展1000万用户;中国电信将通过6亿元定制基金激励和打造特色终端产品;中国联通则侧重在更为细化和特定场景拓展移动应用。
·支付机构
移动支付市场最活跃的算第三方支付机构,甚至一度出现微信、百度钱包、支付宝、易付宝……一度争的头破血流的场面。根据近日比达咨询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支付宝称霸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
去年一年在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所占比重,BAT就抢占了前四名中的三席
支付宝有电商网站做后盾,微信支付有社交软件作支撑,社交红利体现无疑,并且借助自身用户量的红包大战一触即发。微信支付最近也爆出即将要收取转账手续费,从中推测微信未来要瞄准支付宝开始着重推广场景支付。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Apple Pay每一个动作都备受瞩目。入华对果粉来说是喜是一桩,但针对国内已经养成的“要想得人心,就得猛优惠”的市场习惯,Apple Pay要想短时间内撬动“前辈”阿里和腾讯已经打下近10亿用户的天下,苹果在华的市场策略得好好斟酌了。
·手机厂商
曾经支付牌照申请失败的小米竟然另辟蹊径,在23日顺利拿下第三方支付——捷付睿通65%的控股权。有评论却认为手机厂商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将面临重重困难,包括商业模式是否能被发卡银行、清算机构所接受,支付方式是否适合大多数消费者,以及移动支付相关配套设备能否跟得上。
欢迎关注CIO在思考,了解CIO心中的那点事,微信号:ciothink
“CIO在思考”是“26维自媒体联盟”的创始成员,“26维自媒体联盟”致力成为北半球最靠谱的企业级科技自媒体联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DeepMind部门整合人工智能团队,专注于开发能模拟物理世界的先进AI大模型。新团队由前OpenAI项目负责人领衔,将提升AI对现实
大型科技公司因反垄断违规、侵犯隐私以及对工人、消费者和竞争造成损害而受到联邦监管机构日益严格的审查。与此同时,两党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