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华为云TechWave云原生数据库峰会在深圳举办。华为云与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共同发布了业界首个《云原生数据库白皮书》,梳理云原生数据库全流程概念及方法。华为云还与沃趣科技、明源云发布基于华为云云原生数据库GaussDB的联合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激活数据价值。
会上,华为云CTO张宇昕表示,数据库经历了线下部署和云化部署阶段,进入到云原生时代,云原生数据库已成为云上数据库使用的标准范式。华为云GaussDB践行云原生思维,将围绕Serverless、Regionless、Modeless三大方向构建核心能力,实现极致弹性、全域可用和极简体验,以满足企业上云和智能升级对时效性、可用性、混合负载等方面的诉求,打造企业核心业务云化的智能数据基座。
华为云CTO张宇昕发表主题演讲
云原生数据库持续演进 支撑客户随时、随地、随心使用
如今,企业数字化已经进入深水区,业务数据总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新业务、新场景对数据库的时效性、可用性、混合负载以及性价比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表示,为应对上述挑战,数据库技术正朝着降低成本提升易用性、保障数据安全可信、提升功能增强性能、满足新兴业务需求四大目标演进,云原生数据库则是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云原生数据库是为云架构而设计和构建的数据库,具备更高的扩展性,支持多租户、分布式部署等能力。张宇昕指出,云原生数据库Serverless的特性增强了弹性、降低了成本,Regionless特性提高了可用性和扩展性,而Modeless特性提升了易用性和效率,在新场景和新应用中能够支撑企业业务的高效运转。
Serverless让资源极致弹性:传统的烟囱式建设模式会导致响应慢、资源利用率低、系统能力缺乏弹性等问题,难以应对业务突发情况及满足业务快速上线需求。华为云云原生数据库GaussDB具备存算分离、资源池化能力,能够提供多维度的弹性服务,将资源弹性速度从分钟级缩短至秒级,随时响应业务需求。
Regionless让数据库全域可用:随着出海趋势的到来,中国企业正蓄势跳跃到一个全新发展阶段,跨区域访问和7*24小时线上化成常态。在该背景下,客户存在时延高、体验差、投入成本大等问题,且数据安全与业务连续性面临挑战。华为云云原生数据库GaussDB支持跨AZ、跨Region的全球部署,业务可以在任意地方进行接入和访问,同时带来跨地域的高可用。
Modeless带来数据库极简体验:传统的数据库只能支持单一负载(TP 或者AP)或者单一模式(KV、文档、时序、宽表等),难以做到一体化的数据处理分析,在线化、实时化地发挥数据价值。华为云云原生数据库GaussDB分别采用HTAP和多模数据库技术,一个入口处理多样负载、一个入口处理多种数据类型,实现一站式处理,业务接入效率可从数月缩短至数天。
华为云数据库服务产品部总经理苏光牛表示,云原生数据库能够让客户更高效地使用数据库,从而构建起敏捷智能的企业数字化业务。特别是进入云原生2.0时代,新应用、新场景驱动数据库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以资源为中心到以应用为中心、从以地域为中心到以流量为中心、从以负载为中心到以数据为中心。云原生数据库与生俱来的优势与特征,促使越来越多的用户更加坚定地选择云原生数据库。
为加速企业拥抱云原生数据库,华为云与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联合撰写《云原生数据库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云原生数据库的发展趋势与现状,从云原生数据库应用场景、技术架构、关键技术以及不同场景下的生产实践,详细介绍了云原生数据库的技术模式,并结合当前应用现状及问题,指明未来云原生数据库的技术方向,力求梳理云原生数据库全流程概念及方法。
联合生态伙伴发布创新解决方案 让云原生数据库走进千行百业
目前华为云已与80多家数据库领域的ISV建立合作关系。华为云与沃趣科技联合打造的QFusion平台在能源、机场等多个行业为客户创造价值。华为云与明源云联合打造的行业ERP解决方案,以数据库为抓手,盘活数据资产,让数据成为血液流动,加速不动产工程数字化。
在落地实践中,华为云云原生数据库GaussDB已在2500多家客户规模商用,覆盖金融、政企、游戏、互联网、制造、电商等行业。比如,在游戏行业,华为云为迷你创想成本降低60%,数据库承载量提升3倍,轻松应对1亿多月活;在音视频行业,华为云凭借超高性能和极致弹性能力,提升了多多视频用户的观看体验,为2.6亿用户打开新视界;在华为终端项目中,华为云高效支撑华为终端7.3亿月活用户的日常使用,万亿级数据记录,百万级QPS,数据库资源与运维成本整体下降30%。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不仅需要多方技术力量的配合,更需要大胆创新。华为云践行“一切皆服务”的理念,持续深耕数据库技术和解决方案创新,推动更多企业安心上云、轻松用云,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无限可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