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LinkedIn 的首席产品官 (CPO),Tomer Cohen 负责管理产品管理、用户体验和设计以及客户运营团队。在进入 C 级高管团队之前,他一直对这家公司抱有远大憧憬。
Cohen 于 2008 年从以色列移居硅谷,在斯坦福大学就读。他参加了一场工程学院关于社交网络力量的讲座,讲座嘉宾包括 Mark Zuckerberg 和 LinkedIn 联合创始人 Reid Hoffman。当时虽然 Facebook 备受关注,但 Cohen 记得自己是听众中对专业社交网络潜在力量感到惊叹的人之一。
"我对 LinkedIn 的热爱从那时开始,"他在公司位于法灵顿车站附近的伦敦办公室接受《计算机周刊》采访时表示。"后来我加入了这家公司。毕业后我先创办了一家初创公司,然后在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担任驻场创业者。在与当时担任我现在这个职位的人交谈后,我加入了 LinkedIn。我们探讨了如何将 LinkedIn 打造成移动产品。"
2012 年加入时,LinkedIn 平台主要面向桌面端。Cohen 在创业圈已经开发过移动产品,看到了增长机会。"我们讨论了我的愿景,以及 LinkedIn 如何成为一个移动产品。他们问我:'你为什么不来这里实现它呢?'这就是我的 LinkedIn 之旅的开始,"他说。
Cohen 领导了从桌面端到移动平台的转型,随后转向开发公司的信息流和参与度相关产品。在消费者产品部门担任高级职务后,他于 2020 年 6 月成为首席产品官。在公司工作 13 年后,Cohen 仍对未来充满期待。
"我现在仍然热爱在这里工作,并对公司充满信心的原因,与 2008 年看到 Reid Hoffman 时一样,那就是将人们连接到专业网络的力量 - 这种能力可以创造巨大的机会,"他说。"我可以告诉你我们所构建的一切是如何与这个目标保持一致的。"
探索新机遇
自 Cohen 加入公司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LinkedIn 现在拥有超过 10 亿会员。平台上的互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说人们使用这款应用来发展他们的职业和业务。
"现在你可以在 LinkedIn 上谈论你的专业知识来谋生,"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演变一直在进行。但从很多方面来说,LinkedIn 可以成为你的超能力 - 而我作为 CPO 的工作就是帮助你发掘这种超能力,并让你简单地理解 LinkedIn 如何帮助你实现目标。"
Cohen 在开发平台的移动体验时简化了产品。然后,在寻求提高参与度时,他专注于帮助人们轻松分享知识并建立社区。这十年的经历包括帮助 LinkedIn 从一个被视为求职网站的平台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平台。
"工作机会是 LinkedIn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理所当然的,"他说。"但在过去十年里,人们逐渐认识到平台可以做更多事情。如果你现在问会员们如何看待 LinkedIn,很多人会说:'这是我的日常工作工具。'过去并非如此,我为我们将 LinkedIn 打造成一个可以全天候帮助你的生产力工具而感到自豪,而不是每隔几年找工作时才使用的交易性工具。"
Cohen 指出了一些重要的产品开发。他的团队投入时间和资源来完善个人信息流体验。他们还专注于开发企业主页,使组织能够在 LinkedIn 上创建更注重更新和内容,而不是基本信息的专业体验。
这些产品开发通过逐步了解什么对会员有效而得到调整。Cohen 说,一个成功的 CPO 会仔细思考如何将公司愿景转化为产品策略。他举例说明了 LinkedIn 的个人信息流体验,以及他的团队如何探索信息流如何帮助人们创造新机会。
"CPO 必须将公司愿景转化为价值,并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因此,我们通过'一个人是否能建立影响力?他们是否能找到工作?是否获得互动?'等方面来衡量成功。"
他举了一个来自自己职业生涯的例子:"六个月前,我遇到了我在斯坦福的一位教授,他说:'因为有人告诉我这是一个传播想法的好方式,所以我开始在 LinkedIn 上定期分享内容。现在我收到了演讲邀请。'"
压缩技术栈
Cohen 在新冠疫情期间担任 CPO。他说,当时兴起的新工作方式,如混合和远程工作方式,至今仍在产生影响。
"突然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因此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他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们看到就业方面前所未有的变化。变化的时间常数远大于响应的时间常数,这意味着你没有时间来制定适应职场的操作手册。而现在,不管专业人士是否考虑更换工作,他们的工作都在发生变化。"
Cohen 提到 LinkedIn 的研究表明,到 2030 年,今天工作所需的 70% 的技能都将发生变化。"这令人震惊,"他说。"这只有四年半的时间,并不多。作为 CPO,我必须思考如何帮助会员成功应对变化。"
变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人工智能 (AI)。Cohen 说,技术总是能产生新的解决方案来克服个人和职业层面的挑战,尤其是在 LinkedIn 这样的大企业中。然而,他表示 AI 带来的转型规模是不同的,人们必须快速有效地调整。
Cohen 举了他所在部门的一个例子。全栈构建者 (FSB) 于去年推出,在 LinkedIn 的产品开发中使用 AI。产品开发不再是一系列离散任务,如设计和工程,而是由一个在 AI 服务辅助下的专业人员完成,这些服务包括处理编码辅助和产品管理的工具。
"我们有机会重新压缩技术栈,说:'嘿,开发需要创意和创造力,但也需要其他东西,比如如何编写产品代码,如何规范它,如何设计它?'我们通过 FSB 看到,许多事情可以用 AI 完成,让你能够推动产品开发的边界,"他说。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让人们能够构建他们想要的东西。在我们组织中,我们让人们开始做这项工作。我们正在试验这样一个想法:你现在可以全栈工作。所以,你不是只为特定角色而雇用的。相反,你可以跨整个体验来构建产品,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全栈产品开发人员不是与 5 到 10 个多功能团队合作,而是使用新兴技术将复杂的多学科过程压缩成一个人完成的精简活动。公司通过专有技术、Microsoft 服务和一系列大语言模型来支持这种方法。
"现在我可以使用 AI 说:'嘿,这是我的规范。这是我想构建的。你能为我创建它吗?你能为我设计它吗?'然后,从设计到代码。你可以有一个完整的设计。这项技术使我们的人员能够在没有流程中间摩擦的情况下进行构建。"
实施代理服务
Cohen 说,这种 AI 支持的方法旨在为开发过程注入敏捷性,以创建新的高质量产品。他认识到引入新兴技术可能会对每天使用这些工具的专业人士带来重大的文化转变。然而,在 LinkedIn,使用 AI 必须成为常态。
"这是每个人的工作,"他说。"我们有一个出色的 IT 团队。他们的部分工作是为 LinkedIn 引入最好的工具,这些工具符合我们的规范和治理。我们的开发人员很兴奋,确保他们始终寻找目前最好的工具。同时,他们确保这些工具成为我们 DNA 的一部分 - 它们是值得信赖的,没有隐私和安全问题,并且能很好地融入我们的技术栈。"
当 LinkedIn 继续使用 AI 来完善其内部工作实践和外部服务时,这些进步对公司和其会员意味着什么?Cohen 表示终点是个性化。在未来 24 个月内,他预计公司将开发更多针对用户的定制工具。
"你对 LinkedIn 的需求与我的不同,"他说。"所以,当有人打开应用时,我们如何为他们提供最好的个性化体验?这种能力要求我们构建得更快、质量更高,这样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体验,而不是我们在整个应用中构建的通用体验。"
2024 年底,LinkedIn 推出了首个 AI 代理,帮助平台上的招聘人员更有效地工作。招聘助手旨在承担多项招聘任务,从管理行政任务到寻找和接触候选人。Cohen 说他这次来英国的原因之一就是帮助推出这项服务。他说,这些早期探索显示了代理 AI 的潜在力量。
"通过这种代理体验,我们可以按市场细分逐一进行,你将拥有一个代理来代表你完成工作,"他说。"AI 负责所有工作 - 寻找、挖掘、接触和审核候选人。使用这项技术的人已经看到 15% 到 47% 的效率提升。这项技术只是让工作更有效率。"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云计算已成为全球商业的基础,但许多企业在使用云时仍存在误区。本文总结了5个常见错误:未从战略角度看待云、忽视安全、未将云与AI战略结合、未控制AI成本、被供应商锁定。避免这些错误对充分发挥云的创新潜力至关重要。企业应将云视为战略能力,注重安全文化建设,融合云与AI,控制成本,保持灵活性,以驱动增长和创新。
人工智能革命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CIO角色,为技术领导者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来提升其战略影响力。在东北杂货店,这一转变使未来准备责任得以在整个组织中重新分配。CIO不再是唯一负责预见未来技术需求的人,而是通过赋予业务伙伴AI能力,使展望未来成为共同努力。AI的"WOW"因素不仅提高了效率和生产力,还将CIO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赋能整个业务生态系统的动力创造者。
一份新报告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行为、认知和关系。专家们认为,AI 将深刻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能力和自主性,可能导致认知能力衰退、社交技能下降和个人独立性减弱。同时也可能加剧社会极化,削弱共同价值观。尽管存在担忧,部分专家仍对 AI 增强人类能力持乐观态度。这份报告引发了对 AI 如何重塑人类本质的深入思考。
Tomer Cohen作为LinkedIn的首席产品官,负责管理产品、用户体验和客户运营团队。他从以色列移居硅谷,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期间被LinkedIn的理念所吸引。Cohen加入公司后,推动了从桌面到移动平台的转型,并致力于开发社交信息流等产品。他认为LinkedIn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人与职业网络,为用户提供发展机会。在Cohen的领导下,LinkedIn从单一的求职网站发展成为日常工作工具,拥有超10亿用户。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借助AI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