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大模型可以在100个场景中,解决70%-80%的问题,但未必能100%满足企业某个场景的需求。
预训练模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用大模型,它的训练数据都是大规模低成本获取的,所以通过训练得出的是某种共性能力。目前市场上有非常多的预训练模型,像GPT、LLaMA2等。
预训练模型用学习阶段来类比就好比高中,达到了一个平均水平,但是如果想要在特定领域有更好水平,就需要进一步进修到大学,也就是要在预训练模型上提供更多某领域的知识进行精调训练。
这也是为什么,从今年3月开始国内出现了“百模”大战的原因。《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底,国内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基础大模型至少已发布79个。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上,国内外30余款大模型集中亮相。
“大模型”已经成为业界谈论的高频词,而且也呈现出向垂直领域“小而精”发展的态势。游戏、影视传媒、办公、医疗、金融、电商、广告、ERP、工业、家居等领域已经出现了基于行业大模型的相关应用。
行业大模型参数相对通用大模型更少,在推理和训练上的成本也更低,但是想要让大模型在行业中落地,并不是简单的通用模型加上行业数据就可以实现的。
首先需要将行业中分散的数据集中,其次拥有稳定的训练环境,最后训练上提供高效的算力调度和利用。综合看来不仅要有技术,还要让技术和行业应用场景结合,最后平衡成本、效率和体验,才能真正将行业大模型落地。
本期数字化转型方略也寻找到行业大模型中的参与者,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行业大模型是如何实现,以及已经落地的场景和案例。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正在将行业大模型的能力开放出来,让更多的企业可以受惠。
可以预见,未来每一个企业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大模型。
《数字化转型方略》2023年第9期:http://www.zhiding.cn/dxinsight/230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人工智能领域正在通过改进模型工作方式来释放新功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SVDquant"的4位量化系统,可以使扩散模型运行速度提高3倍,同时提升图像质量和兼容性。这种技术通过压缩参数和激活值来大幅降低内存和处理需求,为资源受限的系统带来新的可能性。
Meta公司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SEAMLESSM4T,能够实现36种语言之间的近即时语音翻译。该模型采用创新方法,利用互联网音频片段避免了繁琐的数据标注。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简化多语言交流,但仍需解决噪音环境、口音等挑战,并关注技术可能带来的偏见问题。
生物制药行业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大型企业投入巨资,小型公司谨慎布局。行业面临人才、数据和工作流程等挑战,但预计到2025年将在AI就绪度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AI有望加速药物研发,提高效率,最终造福患者,重塑医疗保健的未来。
随着 AI 需求激增,数据中心行业面临严峻挑战。能源消耗激增威胁可持续发展目标,新项目遭遇公众反对。电力供应和分配方式亟需改革,行业或将迎来动荡的 202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