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为了适应时代变化,许多企业“被迫”使用ERP来进行企业事务管理。虽然使用ERP的企业很多,但传统ERP还没有充分发挥能力的时候,企业就已经被数字化浪潮裹挟着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
在后ERP时代,企业不仅要应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还需要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来适应这种新形势,构建新的外部生态、内部趋势和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换句话说,企业需要找到一种新模式来突破“卡脖子”的问题。
“专精特新”作为当前国家推动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对企业发展带来独特的价值。北京元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裁郝宇晓表示,元年科技一直以来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不断深耕、持续创新打造出了在市场上独具特性的新一代ERP。
北京元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裁 郝宇晓
元年科技的专精特新之路
元年科技的“专”始于2007年。在此之前,元年科技一直和国际软件厂商Hyperion的系统实施合作。这段经历帮助元年科技团队更加深入了解EPM软件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也熟悉了国际顶级软件厂商的产品设计思路。元年科技的卓越表现使其荣获Oracle亚太区EPM最佳合作伙伴奖项。
随后2007年,元年科技决定启动自研产品计划,采用多维数据库作为底层技术架构。研发团队在不同技术平台上的大胆试错,不断深耕。在这个过程中,元年科技也培养了一支国内经验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内存多维数据库研发队伍,这为日后的专精特新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元年科技的“精”来自于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生产、精细化服务。郝宇晓表示,这也是元年科技的企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特”是指元年科技在多年的合作竞争中一直保持着独特优势;“新”是元年科技在财务领域的不断创新,持续优化。
作为以管理会计咨询实施服务起家,以财务共享、数据分析等业务迅速壮大起来的元年科技则将创新的目光聚焦在了ERP上。郝宇晓认为,新一代ERP与企业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实施新一代ERP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驱动型企业的重要路径之一,但传统ERP面临着一些与数字时代不合时宜的发展困境。因此,必须通过新技术激活类似ERP这样的企业核心系统趋势不可逆转,新一代ERP必须适应场景化、云化和中台化的发展趋势。
从应用模式、技术架构、部署方式、数据处理等多个维度考察,郝宇晓提出新一代ERP应该满足“十个必须”的趋势:
这“十大必须”,既是新一代ERP的共同特征,也是元年科技ERP系统的鲜明标签。自成立20多年来,元年科技一直致力于推动企业管理进步,把自主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终于,在2021年5月,元年科技获得北京市2021年度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证。这个“招牌”为元年科技加强了品牌效应。政府的背书对于一家科技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就在4月20日,华为宣布实现自主可控的MetaERP研发,并完成对旧ERP系统的替换,元年科技作为华为MetaERP核心合作伙伴,帮助华为打造出自主可控、更安全高效的企业核心商业系统。元年科技在“专精特新”上的努力,在帮助客户“突破枷锁”的这一刻体现出了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面向未来 打造差异化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郝宇晓表示对于元年科技来说,获得“专精特新”称号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过过去20多年工作的总结,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
元年科技一直在持续关注客户的需求变化。过去客户偏向于被动接受技术提供商的理念,但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企业开始有了自己的创新和尝试,也会向技术提供商提出需求。郝宇晓能强烈地感觉到客户自己也在创新。这就意味着元年科技要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强大的技术迭代能,不断地创新优化和投入,才能持续适应企业的变化与需求,和企业客户共创共赢。
提到未来的计划,郝宇晓表示,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做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何结合新一代ERP的产生来推开对未来的工作,特别是将二者与信创很好地结合起来。
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是我国IT产业持续升级的战略手段,成为重塑我国IT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我国IT产业的基础硬件、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诸多领域不断实现突破。
元年科技作为科技创新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致力于为国内的企业提供服务。郝宇晓认为信创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必要条件。未来元年科技将在信创方面持续投入,并继续秉持着“专精特新”的特性,全力以赴。
郝宇晓认为,企业不能仅通过低成本的方式获取竞争胜利,而是要通过差异化赢得胜利。这里的差异化就是指“专业、精细、特色、新颖”。只有长期在擅长的领域不断深耕,持续创新,在实战领域不断总结精粹,形成优化的正循环,企业就会成为“专精特新”。
“对于专、精、特、新的持续追求,是元年生存的根本,也是元年赢得客户的根本。”郝宇晓说道。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临近年底,苹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热门应用和游戏榜单,Temu再次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免费应用。
云基础设施市场现在已经非常庞大,很难再有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就像开启它们那样,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开支可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