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苏翊鸣、武大靖、任子威、凌智、许静韬、隋文静、韩聪……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冬奥上的明星实在太多,一时间有点追不过来。
我们在为奥运健儿加油打气的同时,还看到今年的冬奥,无论从开幕闭幕式的演出体验上,运动员生活的舒适感上,赛场上精准的判罚上处处有科技的体现。
像是开幕式上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从天而降的冰瀑;餐厅里天花板上送来的食物;还有运动员纷纷分享的“零重力”智能床等等。其实共有61个项目228项技术陆续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及冬奥会相关筹备工作中测试应用。
“以人为本,科技为先”作为今年北京冬奥会所倡导的理念,无不展示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中国答卷。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说,北京冬奥会成为“数字化水平最高的一届”奥运会。
以科技之名,一个“新体育”的时代已经来临!
本期我们找到了冬奥背后的科技力量,他们正将不同的技术应用在冬奥的不同层面,实现突破与创新。
在AI上,开幕式上的“一鸽也不能少”让大家深入人心,小演员们脚下跟随的小雪花,是由英特尔的三维运动员追踪技术(3DAT)所实现;旷视从区域智能防疫理念,到精准定位的AI+AR智能导航,再到奥运场馆的智慧化建设都提供了AI支持。
在转播上,6000小时的精彩赛事内容,并首次以4K进行赛事转播,实现了奥运会核心系统100%跑在阿里云上;百度智能云的3D+AI技术,也应用在观众观赛的内容呈现、运动员的动作量化打分等关键环节,像时空定格技术把时序的连续动作定格到3D空间,实现了360度观看,大家就可以看到谷爱凌每个精细化的动作;新华三在提供8K播出全链路解决方案的同时还承担了国家体育场、冬奥村、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等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多个场馆及配套区域的数字化建设。
在安全上,奇安信保障了冬奥赛事网络和系统不间断运行的安全检测与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实现了“零事故”。
当然还有很多科技企业也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支持,在这里我也不一一赘述,可以说他们都是2022冬奥的幕后功臣,在竞技之外,让我们看到科技与体育的融合之道。
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虽已结束,但是新体育的故事还在继续!
《数字化转型方略》2022年第2期:http://www.zhiding.cn/dxinsight/220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