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推行已有数月时间,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执行标准,也为此完善了城市垃圾处理体系和相关法规,垃圾分类已逐渐变成智慧生活的日常和必需。
对北京市情况而言,我们了解到,从11月1日至今年年底,北京市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重点查处混装混运、桶站维护不到位、个人不分类投放等突出违法行为。虽然尚未制定统一时间节点,但可以看出垃圾分类进入社区、进入市民生活变为普及概念势在必行。
从垃圾产生的源头来看,除了日常厨余垃圾之外,还有一大部分来源是新发地等大型批发市场,商户众多、垃圾种类繁杂,处理难度陡然增加。对此,三零一(深圳)生物环保有限公司、北京利泽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新发地大型批发市场打造的“垃圾分类驿站”正发挥重要作用,为源头减量做出极大助力。
在新发地的垃圾分类驿站可以看到垃圾分类点和果蔬垃圾处理设备井然有序,这也是为新发地批发市场6月重新开业设立的试点。自重新开业以来,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场内道路划线分隔有序,车辆停放排列整齐,交易人员、车辆、货物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
据了解,这台设备能处理500-1000公斤厨余垃圾, 8小时内能处理2~3吨果蔬垃圾,全天24小时内累计能处理5吨果蔬垃圾,能够满足新发地批发市场一天的垃圾处理需求。设备内采用生物高效菌进行快速降解处理,最终将垃圾全部转化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排放,最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和污染,因此垃圾减量率可高达98%,对垃圾分类和减量处理做出极大助力。
通过处理设备外部配置的显示屏,可直接看到舱内处理情况,果蔬垃圾投进去30分钟左右基本看不到明显的大型垃圾残渣,据新发地批发市场工作人员介绍,每天大概投入20多筒垃圾进去,目前来看使用效果和减量效率都挺不错。
此外,在顺鑫石门市场也落地应用了厨余垃圾分类处理的“鑫”方式。我们发现,原本商户使用的五颜六色的普通塑料袋统一更换成了符合环保标准的可降解环保塑料袋。针对分类收拣来的枯菜叶、烂瓜果等厨余垃圾,市场规划引进被称为该公司的“垃圾就地减量”设备。届时,该设备将运用新技术对“有机垃圾”进行高效分解,实现厨余垃圾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有效解决“垃圾再利用”问题,防止环境污染,减轻市场的垃圾增量负担。
在大兴区枣园社区等众多社区改造中,也引入了厨余垃圾处理设备,不必运出社区就可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产生百余公斤的肥料,供居民免费取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真正实现不出社区完成减、无害处理。
自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到10月31日,北京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10月份,全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条例实施前的309吨/日增长至3946吨/日,增长了11.7倍。
北京市的其他垃圾减量十分明显,进入到末端处理设施的其他垃圾量同比去年下降32%。北京市垃圾分类设施达标率得到快速提升,桶站、密闭式清洁站、收运车辆三方面的达标率由5月份的7%上升至84%。
一系列的成绩背后也同时存在未分类收集、未建立台账、收集运输单位混装混运等弊病,这一切也催生了北京市等多地志在推广优秀社区及单位的案例以供更多单位学习借鉴优秀经验,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更多优秀案例中,将会更多出现三零一(深圳)生物环保有限公司的黑科技处理设备,让更多垃圾变废为宝,打造现代绿色、循环新生活。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